技术文章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与治疗试验方法!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22/11/4 13:52:55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与治疗试验方法

 


嗜水气单胞菌是弧菌科气单胞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单鞭毛,没有芽胞和荚膜,刚从病灶上分离的病原菌常两个相连。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形成的菌落圆形、边缘光滑、肉色、灰白色或略带淡桃红色有光泽,发育良好。

 

一、简介

嗜水气单胞菌属类弧菌科,革兰染色阴性,单鞭毛而有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胞。本菌对鱼、蛙等冷血动物和小鼠、豚鼠、家兔等温血动物均有致病性。该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是肠毒素,包括类霍乱毒素(CT)和类大肠杆菌耐热毒素(LT)。某些菌株具有侵袭性。

 

二、发现历史

1891年,Sanarelli描述了嗜水气单胞菌,当时他称之为Bacillus hydrophila fuscus ,随后人们发现该菌能引起蛙类“红腿病”。

1936年,Kluyver 和Van Niel 提出气单胞菌属的概念,将Sanarelli 描述的Bacillus hydrophila fuscus 称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AH) 。

1937年,Miles等从一名结肠炎患者的大便标本中分离获得。

1959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发现该菌能引起鱼类烂腮病和赤皮病。

1970年,嗜水气单胞菌确认为人的肠道病原菌。

由于嗜水气单胞菌在自然界尤其水中广泛分布,一般为正常共栖菌,因此,长期以来对其致病性并未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该菌引起的鱼类疾病在中国大面积流行,给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才引起重视。

1986年起,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介水传染病、感染性腹泻、 继发感染、败血症等频繁发生。其致病作用已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三、分布

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是多种水生动物的原发性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典型的人-兽-鱼共患病病原菌。

 

四、生物学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在水温14.0~40.5℃范围内都可繁殖,以28.0~30.0℃ 为温度。PH值在6~11范围内均可生长;PH值为7.27;嗜水气单胞菌可在含盐量0‰~4‰的水生存,盐度为0.5‰。

嗜水气单胞菌可以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如:溶血素、组织毒素、坏死毒素、肠毒素和蛋白酶等。从实际病例分析,可推断其主要通过肠道感染,能否感染取决于菌体对鱼肠道组织粘附力的强弱,粘附力的强弱又与菌株和鱼的种类有关,通常具有高粘附力的嗜水气单胞菌株才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 出血病病因的模型可以描述为:嗜水气单胞菌侵入鱼体后,先在肠道内增殖,再经门动脉循环进入肝脏、肾脏及其它组织,引起肝脏、肾脏等器官以及血液病变,继而出现全身症状。

 

五、流行病学

鱼及蛙等冷血动物为本菌自然宿主,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病人带菌亦可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进食被本菌污染的饮料或食物、或皮肤伤口接触被本菌污染的水、或被鱼刺伤或咬伤均可受染。夏季饮用未消毒水可能造成嗜水气单胞菌胃肠炎爆发流行。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肠道带菌容易发生内源性血液、腹腔、胆道、伤口或尿道口感染。

 

六、临床表现

1、急性胃肠炎

潜伏期约1-2日,症状多较轻,低热或不发热,腹泻呈水样稀便,有腹痛而无里急后重,个别患者腹泻严重类似霍乱。2岁以下儿童可表现为痢疾样症状。大部分病例经2-5日自愈,重症可持续1-2周。

2、外伤感染

因皮肤伤口接触河水、污泥而感染。轻者仅有局部溃疡,重者可发生蜂窝织炎。

3、败血症

患者有严重慢性疾病时,本菌可由伤口或肠道侵入血流。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败血症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坏死性肌炎、内眼病变和迁徙性脓肿等。

4、其他感染

本菌偶可引起术后感染、尿路感染、褥疮感染、胆囊炎、腹膜炎、肺炎、脑膜炎、坏死性肌炎和骨髓炎等。

 

七、治疗方法

嗜水气单胞菌胃肠炎多为自限性,一般不用抗生素。重症腹泻或有基础疾病者;或肠道外感染者可选用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复方磺胺甲罗唑、诺氟沙星等药物治疗。对局灶感染应抽除脓液或切开排脓。

 

八、引起疾病

在生产中发现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暴发性出血病较多,因嗜水气单胞菌的血清型很多,况且感染的对象不同,所以症状也各异。如白鲢暴发性出血病、甲鱼败血病、黄鳝出血病、鳗鲡红鳍病等。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环境骤变,水质恶化时,常会与其它菌(如温和产气单胞菌、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疾病一般病势较猛,多为恶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

 

九、筛选治疗试验

筛选治疗嗜水气单胞菌药物的试验,都是用先从病体标本的肝、肾、脾等内脏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作为试验菌株,通过供试药物的抑菌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再经临床应用检验,对选定药物的疗效和实用性进行综合评价。 已证实,高敏感类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妥布霉素、菌毒清、大黄和五倍子等;中敏感类有:呋喃唑酮、呋喃那斯、氯霉素、复方新诺明、黄苓、连翘、黄柏、二氯、三氯和二氧化氯等。

 

十、药物治疗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可以参照以上的药物筛选结果,因嗜水气单胞菌的变异菌株较多,多数菌株对氟哌酸、菌必治敏感,所以要特别注意疗效,一般施药后病情有明显好转,死鱼大量减少,说明使用该药物有效。否则应及时换药。如选用口服药时,应注意所选药物肠道的吸收情况。其次是用药量要准确,施药量要达到杀菌浓度,各种药物的性质不同,用量也不同,如大黄常用量为饲料量的千分之十二,痢特灵为千分之二至三,服用磺胺药次用量要加倍等。此外施药方法要科学,中草药可使用煎剂,也可使用散剂,但必须以利于吸收;全池泼洒要选晴天上午,泼洒要均匀,怕光的药物全池泼洒时,要在下午傍晚进行。

疫苗免疫: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目 前已经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控制。我国在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灭活苗、减毒活疫苗和菌体成分亚单位苗的制备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该菌血清型众多,不同地区、不同鱼种之间分离的菌株差异明显,必须经过调查后才能使用,目 前区域实验结果显示,有70%以上的保护率。弱毒疫苗存在毒力反强等原因而导致免疫效果不佳。近些年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保护性抗原基因构建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更新一代的核酸疫苗,都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但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


相关产品

当前客户在线交流已关闭
请电话联系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