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新突破:建立苯多羧酸单体双碳同位素分析技术

化工仪器网 2024-06-26 • 1006阅读
  【化工仪器网 项目成果】在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建立了苯多羧酸(BPCA)单体双碳同位素(δ13C-Δ14C)分析技术新方法。该成果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更为地表碳循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黑碳物质(BC)作为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圈层介质中。然而,由于不同圈层介质的研究方法和目标导向差异,BC的表征方法存在显著差异,阻碍了BC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跨圈层对接。针对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基于表征BC稠合芳香结构的苯多羧酸法(BPCA法),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跨圈层介质的BPCA单体双碳同位素(δ13C-Δ14C)分析技术体系。
 
  传统的BPCA单体制备液相色谱(prep-HPLC)方法通常使用磷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这导致后续的双碳同位素测定面临磷酸残留和碳量不足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创新性地使用三氟乙酸(TFA)水溶液作为色谱流动相,并结合高纯氮气吹扫技术,成功去除了馏分收集液中的流动相,从而可以直接进行δ13C和Δ14C分析。这一方法的建立,不仅极大减少了样品氧化过程中的堵塞问题,而且将更多的BPCA单体碳量用于AMS 14C分析,显著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测试效率。
 
  通过各类环境参考物质的验证,该技术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得到了充分证明。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BC在双碳同位素组成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例如,城市灰尘样品中的BC主要来源于煤燃烧,而河流天然有机质样品中的水溶性黑碳则主要来源于现代C3植物的燃烧。这一发现为示踪BC的来源和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地球化学领域知名期刊《应用地球化学》(Applied Geochemistry),并被遴选为当期编辑推荐论文。这一技术的建立,不仅为BC来源和跨圈层地球化学过程的示踪提供了新的工具,也为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对BC等碳物质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人员的这一创新成果,无疑将为全球碳循环和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点击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相关产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