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生命科学创新与下一代分析仪器

化工仪器网 2024-10-21 • 3696阅读
  【化工仪器网 会议新闻】生命科学的重大创新常以科学仪器和技术方法的突破为先导,这些创新以分子可视化、生物成像,变革性材料、AI智能数据应用和解析为核心,致力于发展在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对基因、蛋白质、代谢物、肿瘤异质性、细胞微环境和神经物理场检测、成像与分析的科学仪器。
 
  本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织,将聚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基于声、光、电、磁的新原理与新方法,深入探讨科学仪器的技术创新与应用革新,特别是下一代生命科学仪器的研发蓝图,拟邀报告主题包括不限于核酸分析、外泌体检测、MRI成像、超声技术、生物传感、显微成像、质谱分析、纳米传感、微纳流控,尤其关注单细胞、单颗粒和单分子分析,活体与原位分析,免疫检测,智能感知和空间多组学的新方法等新技术、部件和仪器。
 
  组织机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论坛主席: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郑海荣院士
 
  论坛召集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罗茜研究员
 
  专题论坛日程安排:
 
论坛主席
 
  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郑海荣院士
 
 

 

  郑海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医学成像技术与仪器设备、声学/磁学生物物理。主持完成了国家基金委重点、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先导专项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担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完成我国首型号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装备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人简介及报告摘要
 
  报告人:中山大学 牛利教授
 
  报告题目:生物电化学传感-一种IVD技术探索
 
 

 

  牛利,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长聘二级教授,广州大学二级教授,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材料化工研究所所长,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光电传感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化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报告摘要:生物分析技术在医疗诊断领域中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各种生物标志物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度,为治疗提高了重要的依据。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多种技术方法已经应用于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分析中,如比色分析、荧光分析、化学发光分析、质谱分析、光谱分析等。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一直致力于电化学分析技术方法的应用,近年来,我们通过使用多种化学及天然聚合物材料,在生物传感器的表面引入电活性探针,从而实现了对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标志物的简便、快速、低成本、高灵敏的电化学分析检测。
 
  报告人:复旦大学 车仁超教授
 
  报告题目:低温透射电镜研制过程中的电子光路
 
 

 

  车仁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0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电子显微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晶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学会理事,中国超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显微学学会副理事长。自1997年,连续从事电子显微学、微波吸收材料研究、在光电半导体超晶格、能源材料等体系做出一系列有特色的工作。主持装备重大、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仪器重大、基金委杰青、重点等多项课题,SCI通讯作者论文350多篇,含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Adv. Mater.美国科学院院刊、PRL等,通讯作者论文IF > 10的文章180多篇,,单篇引用过百的文章有70多篇,总引用三万多次、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
 
  报告摘要:透射电镜中,电子枪之下的电子光路复杂而重要,决定着光学分辨和低温等原位多功能的实现。本报告综述了团队20多年来在搭建镜筒光路的若干创新点、技术突破和应用实例。(1)改造物镜结构,包括如何达成消磁环境,如何在物镜分辨率和残余弱磁场的矛盾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2)实现原位可加电磁场与低温功能,这类硬件突破具有极大的技术挑战。基于完全原始创新的考虑,本团队提出:“消磁环境、多功能载台、图像解耦”的崭新技术路线。 基于上述,团队在磁性材料的磁畴微观动力学方面取得系列突破,在Nature等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300多篇,并获批多项发明专利。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纪伟研究员
 
  报告题目:生物大分子原位成像仪器技术
 
 

 

  纪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毕业留所工作至今,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单分子定位成像与光电融合成像。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学探索奖、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报告摘要:单分子定位显微镜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该领域的前沿热点是进一步突破衍射受限的分辨率。我们基于提出的干涉和冷冻单分子定位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成像分辨率:(1)开发了新型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把单物镜成像的侧向分辨率提高2倍,可解析点距5 nm的DNA折纸结构,轴向分辨率提高了6倍,获得~2 nm的定位精度;(2)研制出冷冻单分子定位显微镜,并据此发展了三维冷冻超分辨光电融合成像技术,发现冷冻条件下多个常见荧光蛋白能发出更多光子数,从而提升定位精度,并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三维成像,实现荧光引导冷冻电镜数据收集和冷冻样品减薄制备。
 
  报告人:南方科技大学 程鑫教授
 
  报告题目:待定
 
 

 

  程鑫,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精密光学工程中心主任,南科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长。2005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曾任教于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AMU),2013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一直从事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微纳加工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半导体光刻技术、纳米制造、微流控芯片、微机电传感器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批中国和美国专利20余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专项等政府科研项目10余项,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10余项,多个项目以技术成果转移方式孵化创新企业。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NSF CAREER Award)和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青年教授奖(DARPA Young Faculty Award),获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深圳市鹏城学者。
 
  报告摘要:超高分辨质谱仪是精确测定分子和离子质量的关键工具,在科研和工业中至关重要。主流的超高分辨质量分析器技术主要有傅里叶变换质谱(FT-MS)和多次反射飞行时间质谱(MR-TOFMS)。FT-MS仪器已有多款商业化产品,特别是Thermo公司的轨道阱超高分辨质谱仪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但FT-MS的整体分析速度较慢,难以满足一些超快速检测的应用需求。MR-TOFMS具备快速分析能力,但离子容量普遍较低。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高水平的FT-MS和MR-TOFMS产品相继出现,促进了相关应用领域的发展。麦思研究院专注于高端质谱仪研发,已研制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静电离子阱质谱仪(MADLI-HHT)和大气压电离多次反射飞行时间质谱仪(API-MRTOF),实现了国产高端质谱技术新突破。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罗茜研究员
 
  报告题目:建制性科学仪器创新的一点思考
 
 

 

 

 

  罗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科学仪器所(集群)(筹)所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P3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空间代谢组学的质谱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重大研究计划(培育),国家发改委平台建设、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中国科学院仪器研制项目、广东省和深圳市基础、重点、技术攻关和科研平台建设等20余项,负责筹建和管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P3实验室(设施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报告摘要:人类靠科学仪器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从显微镜、X射线衍射,到扫描隧道显微镜、膜片钳、核磁共振成像、质谱等新技术、新仪器的出现和应用,都大大增进了人们对于物理、化学和生命世界的了解,推动了多科学的发展。先进科学思想和学说的提出,需要用新方法新手段,才能加以直接的验证。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物质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实验手段、仪器成为影响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的生命科学已从描述性、实验性的科学向定量科学过渡。现代科学仪器的发展与方法学的突破有密切关系,新方法的突破会带动多个学科的发展。随着理论突破和技术发展,生命科学仪器向超高速、超分辨和超微量发展,向超小型、智能化和活体方向发展。
 
  报告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王璞教授
 
  报告题目:超高灵敏瞬态吸收在分子互作上的应用
 
 

 

  王璞,博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生物医学高精尖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璞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9-2014年博士就读于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师从于非线性成像专家程继新教授。博士期间主要工作是生物光子学医疗器械的开发以及非线性显微镜的开发与应用。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专利5项。王璞曾主持开展多项美国小企业创新奖励基金(SBIR/STTR award),并带领团队完成多项科研转化工作,包括相干拉曼显微镜的产业化,光声成像在乳腺以及心血管的器械转化等等,目前主要研究工作为非线性拉曼显微镜的开发以及在先进材料、单细胞代谢的表征方案,以及光致超声器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蛋白分子互作检测是研究蛋白质与其它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揭示适体分子如何结合并影响蛋白质。微尺度热泳(MST)是一种基于热泳现象的溶液中分子亲和性定量检测方法,通常所需样本量小,检测通量大,速度快,且样品处理步骤简单,但依赖于荧光标记或蛋白自发荧光来检测温度梯度下的浓度变化。
 
  瞬态吸收是一种非线性光学技术,其信号与物质浓度成正比的特性使其具备定量分析的能力。由于蛋白质对紫外波长光的强吸收,当Pump光为深紫外光时,瞬态吸收显微镜可以在不依赖荧光标记或蛋白自发荧光的情况下实现对蛋白质浓度的高灵敏检测。
 
  基于上述原理,我们提出使用瞬态吸收替代荧光探测来检测热泳现象,发展一种不依赖蛋白或分子自发荧光的无标记微尺度热泳法。该研究有望实现对溶液中蛋白质亲和性的高灵敏、低样本量无标记检测。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耿旭辉研究员
 
  报告题目:高灵敏小型荧光检测器及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耿旭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组长,辽宁省深海组分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研制出:我国首套黄曲霉毒素荧光检测器,在全国应用示范;系列我国首套4500 m级深海原位荧光传感器,在南海海底长期应用示范(央视CCTV-13报道);高灵敏小型荧光检测模块,在非洲猪瘟病毒、新冠病毒抗体和毒品检测中应用。系列荧光检测装备经三项成果鉴定为填补国内空白、灵敏度达国际领先水平。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分析仪器分会副秘书长、中科院青促会工装分会秘书长。
 
  报告摘要: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LIF)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团队以激光二极管(LD)为光源、自研制微光探测器探测荧光,首次在检测池对面设计球面二向色反光镜提高信噪比,研制的mLIF对荧光素钠检测限1.5×10-13 mol/L,是流动注射评价LIF的最高灵敏度,对氨基酸检测限优于报道水平上百倍。研制了高灵敏近红外光纤式mLIF,通过设计20°夹角光纤探头和二向色镜模块,将信噪比提高了10倍以上,检测限优于已报道的光纤式LIF上百倍,已应用于离体病变的甲状旁腺(PG)探测,准确率83.3%。近期,团队研制出术中手持式甲状旁腺原位探测器样机,已通过了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通用要求》第三方安全性测试,并已成功应用于50例术中样本测试,诊断准确率≥97%,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报告人:广州超视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毛珩博士
 
  报告题目:待定
 
 

 

  毛珩,湖北省武汉市人,2003年武汉大学光电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仪)专业本科毕业;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博士毕业,2011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后出站。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医工所特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所校外研究生导师;广州超视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兼CTO。长期致力于高时空分辨成像技术、计算光场成像技术和高通量成像技术研究。作为核心骨干已完成2项科技部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自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在研1项国自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1项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主持超视计科技HIS-SIM/SIM-Ultimate/Finer等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
 
  报告人:苏州德运康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顾志鹏研发副总
 
  报告题目:空间组学方法和仪器开发
 
 

 

  顾志鹏,2013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期间从事微液滴的形成和理论研究。回国后从事基于微流控芯片的POCT、单细胞和空间组学产品开发,拥有微流控芯片和仪器领域研发、生产和注册经验。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6项。获得福建省百人计划、厦门市双百人才计划资助。主导开发的产品获得FDA备案1项、NMPA备案9项、CE认证4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
 
  报告摘要:空间组学技术作为高通量分析方法,用于分析生物数据的空间信息,可以揭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被Nature Methods评为2020年度技术方法。目前空间组学技术路线主要基于测序和成像方法。苏州德运康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分别开发了测序(DynaSpatial)和成像(SEERNA ISS)路线的空间组学方法和仪器,并且成功实现商业化。本报告将介绍空间组学方法和仪器研制进展,以及部分解决方案的应用实例。
 
  关于ACAIC 2024
 
  第九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4)将于2024年11月14-16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会议主题为“下一代分析仪器”,本次会议将研究和探讨未来几年分析仪器发展方向及布局建议,集中宣传最新分析仪器及其关键部件高水平研发成果,进一步提升用户对国产仪器和国产关键部件的信心。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专题论坛:
 
  1.分析仪器重大研发成果进展交流及展望论坛
 
  2.生命科学创新与下一代分析仪器论坛
 
  3.下一代质谱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论坛
 
  4.光谱仪及核心元器件技术创新论坛
 
  5.下一代热分析与量热仪器创新与应用论坛
 
  6.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创新论坛
 
  7.下一代空间多组学检测技术论坛
 
  8.半导体材料/器件高质量发展与下一代分析仪器论坛
 
  9.下一代材料结构与界面分析技术论坛
 
  10.高质量仪器共享和国产仪器推广应用论坛
 
  详细信息请见:第九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4) 第三轮通知
 
  组织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于2006年2月共同建立,实行理事会管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瞄准国际一流工研院,致力于建设与国际学术接轨、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接轨的新型科研机构,定位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建立,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深圳先进院目前已初步打造了科技、人才、产业-体的“创新体系”,重点布局医学影像与科学仪器、定量合成生物学、集成电路材料与封装、脑机接口与智能系统、脑解析与灵长类模型、医疗器械与医疗装备、智能医药与健康数据、先进材料与碳中和等领域,是科研条件好、海归密度高、创新氛围浓、品牌口碑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点击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相关产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