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人工智能+”写到里面,这不仅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也预示着各个行业即将迎来更深层次的变革。
为贯彻国家关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决策部署,促进人工智能与医学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2月24日发布《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围绕人工智能认知智能、强化学习等前沿领域加大研究布局,支持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计算生物学等医学前沿领域的创新探索。鼓励在沪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与医疗机构加强合作,力争形成一批引领性和颠覆性理论成果。
加快核心算法技术研发,围绕“通专融合”技术范式创新,推动医学大语言、通用图像、智能交互等大模型开发。依托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促进多方算力互联互通,强化智能算力集群建设。
建设小分子创新药物筛选和优化平台,实现基于靶点动态结构的先导化合物发现、药效评估和老药新用等。建设大分子生物医药大模型干湿迭代设计平台,发展大模型与低通量湿实验一体自动化技术,实现蛋白质粒构建、表达、纯化、性能检测等低通量湿实验的全过程自动化,加速产品研发。
打造国家级医学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推进全流程场景规划、研发与应用落地。实施“人工智能+”场景示范工程,开展医学人工智能产品试点应用。
在应用场景方面,《方案》提出,发挥人工智能在术前诊断与手术规划、术中导航与实时监测中的作用,推动腔镜手术
机器人等研发应用,拓展远程手术应用场景。推广外骨骼等康复机器人、中医针灸推拿机器人等外治设备,实时监控患者康复状态,在全市康复专科医院、医疗机构康复科实现智能康复服务全覆盖。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难成药靶点、罕见病、复杂疾病抗药性、创新药检验检测等复杂领域的应用。支持蛋白结构预测与从头设计、药靶预测、药物设计与智能优化、虚拟筛选、晶型剂量、器官芯片等关键技术研究。
推动医学影像设备、可穿戴设备、医用机器人等创新医疗器械向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支持多模态大模型、扩展现实、柔性感知等前沿技术赋能医疗器械设备,开发高性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产品。
为有效开展工作,《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医药领域中小微企业的专项信贷产品,依托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支持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并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人工智能+医学”提供有力保障。
素材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