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订量:
SYS-YH02E 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
免费会员
生产厂家辽宁赛亚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批发销售土壤养分速测仪,是土壤养分速测仪生产厂家,测提供土壤养分速测仪各种型号较早Z全的报价及求购价格信息咨询。公司主营业务是研发、测生产和销售应用于土壤、气象、种子、植物生理、环境、粮油食品等农业生态和食品领域检测仪器仪表,为农业、林业、气象、水利、环境、农产品检测等相关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多年来,公司研发生产了百余种农业*仪器和相关集成系统方案,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公司与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大量引进较早Z的高科技成果,研发了众多*,价格低廉的高科技产品,赛亚斯仪器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青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秉持以人为本,以客户为本,引导客户需求,将客户的需求放在*位,把客户的满意度当成我们工作成效的准绳,不断开拓进取。恒美仪器力争做国内,我们将努力提供更*的产品质量和更人性化的售后服务给广大客户,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科学和人文价值。
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SYS-YH02E电源要求:电压 220V
照明系统:光源 蓝色 Led 470nm
光照强度 >6000 µmol/ m-2/s-1zui小饱和脉
冲, 2000 zui大连续活化光
稳定性: 整个光强范围+/-2%
均一性 : 5% 150mm x 150mm样品平台面积
成像区域:zui小 150 cm2 (23in2)
软件 : ECOA_ V1.1
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SYS-YH02E硬件指标:
主机 光面板-管形桁架 抛光 亮光黑瓷漆 通风装置 交流风机
标准样品平台150mm x 150mm 铝板 外形规格 高600mm 宽 480mm 深度 420mm
内部体积 0.120 m3 (3ft3) 超过样品平台高度 150mm 净重 21Kg
SYS-YH02E环境指标
操作温度 0℃-40℃ (32o – 100oF) 存贮温度 -40 ℃ -70℃ ( -100o-160oF)
操作湿度 5%-95% 非凝结
可获取的参数
Fo zui小初始荧光,又称基底荧光或暗荧光。
指经过充分暗适应的光合机构光系统II(PSII)
反应中心全部开放时的叶绿素(Chl)荧光发射强度。
Fm zui大荧光。
指经过充分暗适应的光合机构PSII反应中心*关闭时的Chl荧光发射强度。
Fo’ 光下zui小荧光。指经过充分光适应的光合机构光系统II(PSII)
反应中心全部开放时的叶绿素(Chl)荧光发射强度。
Fo’计算公式为 Fo’=Fo/(Fv/Fm+ Fo/Fm’)
Fm’ 光下zui大荧光。
指经过充分光适应的光合机构PSII反应中心*关闭时的Chl荧光发射强度。
F’ 稳态荧光(即Fs)
Fq’ 即Fm’- F’
XE (Fv/Fm)
PSII反应中心潜在的激发能捕获效率。
XE (Fv’/Fm’)
光下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
EF (Fq’/ Fv’)
OE (Fq’/ Fm’)
作用光存在时PSII实际的光化学量子效率,
即PSII反应中心电荷分离实际量子效率,
反映了被用于光化学途径激发能占进入PSII总激发能的比例,
植物光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NPQ 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反映了植物热耗散的能力的变化。
QN 非光化学淬灭系数
Qp 光化学淬灭系数。
反映了PSII反应中心中开放 程 度,1 – qP则反映了反应中心关闭程度,
反映了QA的还原程度。
ETR 电子传递速率(可自己计算)。
ETR = PPFD × OE(Fq’/ Fm’)× 0.84 ×0.5
Transient 即F(P)
SYS-YH02E
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叶绿素荧光不仅能反映光能吸收、
激发能传递和光化学反应等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过程,
而且与电子传递、质子梯度的建立及ATP合成和CO2固定等过程有关。
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均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
而荧光测定技术不需破碎细胞,不伤害生物体,
因此通过研究叶绿素荧光来间接研究光合作用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快捷、可靠的方法。
目前,叶绿素荧光在光合作用、植物胁迫生理学、水生生物学、
海洋学和遥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SYS-YH02E
研究历史
叶绿素荧光现象是由传教士Brewster*发现的。
1834年Brewster发现,当一束强太阳光穿过月桂叶子的乙醇提取液时,
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绿色的互补色——红色,而且颜色随溶液的厚度而变化,
这是历*对叶绿素荧光及其重吸收现象的*记载。
后来,Stokes(1852)认识到这是一种光发射现象,
并使用了“fluorescence”一词。1874年,Müller发现叶绿素溶液稀释后,
荧光强度比活体叶子的荧光强得多。
尽管Müller提出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之间可能存在相反的关系,
但由于他的实验没有对照,实验条件控制不严格,
因此人们并没有将叶绿素荧光诱导(瞬变)现象的发现归功于Müller。
Kautsky是*的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的发现者。
1931年,Kautsky和Hirsch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了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
(Lichtenthaler,1992;Govindjee,1995)。
他们将暗适应的叶子照光后,发现叶绿素荧光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并与CO2的固定有关。他们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叶绿素荧光迅速升高到zui高点,然后下降,zui终达到一稳定状态,
整个过程在几分钟内完成。
2)曲线的上升反映了光合作用的原初光化学反应,
不受温度(0℃和30℃)和HCN处理的影响。
若在zui高点时关掉光,则荧光迅速下降。
3)荧光强度的变化与CO2的固定呈相反的关系,
若荧光强度下降,则CO2固定增加。
这说明当荧光强度降低时,较多的光能用于转变成化学能。
4)奇怪的是(照光后)CO2的固定有一个延滞期,
似乎说明“光依赖”的过程对CO2固定过程的进行是必需的。
另一个未得到解释的现象是若在荧光诱导结束后关掉光,
则荧光水平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在Kautsky的发现之后,
人们对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并逐步形成了光合作用荧光诱导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光合作用研究。
由于Kautsky的杰出贡献,
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也被称为Kautsky效应(Kautsky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