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化工仪器网中级14

收藏

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

时间:2023-12-12      阅读:784

 溶血对不同检测项目结果的干扰机制不同,主要包括:

  1.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当标本溶血时,细胞内含量高的物质顺浓度差溢出,使测定结果明显偏高,如ALTASTLDHK+CK等。

  2.溶血时,血细胞中浓度低的物质稀释血浆标本,使测定结果偏低,如ALPGGT等。

  3.细胞内、外液成分之间存在干扰。

  4.有色物质对某些项目化学反应前后颜色变化的吸收光谱产生干扰,如血红蛋白干扰对TPTBIL等的测定,由于血红蛋白的颜色影响原实验最佳波长的选择。

5.溶血还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的'检测结果。

 

  标本溶血是指在采集、运送、分离和保存血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操作不当引起的红细胞在体外破裂,红细胞的破裂会造成大量的细胞内物质进入血浆以及血清稀释等系列变化,而造成的溶血现象。

  造成标本溶血的因素有:

  1.真空采血管负压太大,血液进入采血管后由于血细胞之间的激烈碰撞,导致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2.因为试管质量不过关,真空采血管在制造过程中,试管内壁处理不好导致血细胞挂壁而造成血细胞破裂导致溶血。

  3.采血不规范造成标本溶血,如:操作者采血时将止血带扎得太紧,时间过长,采血时负压过大,红细胞受外力而溶血;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静脉穿刺处用乙醇消毒,乙醇未干即开始采血也会发生溶血;

  

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应采取相应处理方法:

  1.应掌握采集血液标本的正确方法:

  ①临床采血多选用肘正中静脉,避免选择过细的静脉,遇到采血困难的患者,扎止血带的时间不可过长,亦不要反复拍打穿刺部位,以防机械刺激造成溶血。

  ②采血时要选择好穿刺,常规消毒待消毒液干燥后,找准血管,争取一针见血。

  ③血液采集后应尽早离心使血浆分离出来,血液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④妥善保存标本:标本送到检验科后,应放在温室下保存,以防止发生溶血。在血液标本的运输过程中,防止过度振荡而发生溶血。

  2.一旦发现溶血标本,主动与临床联系,结合临床首先排除体内溶血的可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重新采集标本,否则应在检验报告单上注明溶血程度,以提醒临床医生注意。

  3.从方法学上克服或减少溶血的干扰,如通过设置样品空白或改用双波长比色。


上一篇: 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p19(HTLV p19)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下一篇: ELISA实验操作秘籍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