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瓶与临床血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时间:2018-09-26 阅读:3504
成功诊治败血症的关键在于送检血培养,而如何提高血培养的检出率呢?
1.足量的血标本是从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重要的环节。
成人应采血10ml,婴幼儿2-5ml以上。试验证明,当培养的血量从2ml增加到20ml时,血培养的阳性率增加30%-50%,培养的血液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5%。
2.抽血时间及次数:在寒战或发热后尽快抽取血培养。
为提高检出率和方便解释结果,连续培养3次,间隔时间依病人临床症状而定:
1)持续发热病人可每天一份;
2)间歇发热病人在体温上升期采血;
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疑似病人,3份血培养应至少间隔15分钟在一天内完成,如果24小时培养后仍为阴性,可再留取3份;
4)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疑似患者,3份血培养应至少间隔15分钟在一天内完成,如果24小时培养后仍为阴性,可再留取3份。
3.应同时送两种培养瓶:需氧瓶和厌氧瓶。只送需氧瓶不符合规程,造成漏检。
自闭合体腔收集的体液标本(如胸腹水,关节积液,心包液,脑脊液)可注入血培养瓶进行培养,可提高检出率。
血培养瓶做血培养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采血时机应在病人畏寒寒战时或发热高峰时采血;
2.三次抽血应选不同部位的血管;
3.每个血培养标本应接种10ml血以上;婴幼儿血中含菌量相对较高,每次可采血1-3ml,较大儿童可采5ml;
4.如采血前病人已经应用过抗菌药物,采来的血样可在凝血后,抛弃血清,挑取凝血块摇碎后作培养。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血培养瓶中加入病人使用过的抗菌药物的拮抗剂,如病人使用过青霉素,可在培养基中加入β-内酰胺酶以破坏青霉素;如病人在抽血前应用过氨基糖苷类药物,可在培养基中加入硫酸镁,通过镁离子拮抗氨基糖苷类药物。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血液中残留的少许细菌得以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提高培养阳性率,从而明确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