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的发展
时间:2011-10-03 阅读:1255
儿科学的发展
随着医学的发展,分科逐渐增多。人们认识到少年儿童的疾病有许多地方不同于成人,于是一些医生利用奥林巴斯显微镜致力于研究儿童的疾病和保健。在欧洲,儿科问题尤其受重视。18世纪末,法国就成立了儿童医院。19世纪中叶,美国也先后建立了婴儿院和儿童医院。儿科学逐渐从内科学中分化出来。
http://www.cnrico.com
奥林巴斯显微镜
奥林巴斯显微镜
19世纪,婴儿死亡率*,导致死亡的主因是营养障碍、腹泻和传染病。关于婴儿营养,人们用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经过细心观察,注意到无母乳的婴儿要比母乳喂养者死亡率高3倍,因此19世纪开始,人们就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法国的比德特是较早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婴儿喂养的科学家之一。他对婴儿期胃肠道疾病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提出了一种含有乳酪、水和乳糖的代乳品。后人沿着他开创的道路继续探索,到20世纪初,人们对婴幼儿生长代谢特点、营养需要、喂养方法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儿科从内科中分化出来以后,在许多医学者的潜心研究下,儿科传染病逐渐被控制。1893年,德国的贝林证明注射减毒白喉毒素的动物血清对白喉细菌毒素有特异性中和作用,对动物具有预防作用。很快白喉抗毒血清就投人了批量生产,成为拯救生命的特异性疗法。1884年德国妇产科医生克勒德*用硝酸银滴眼,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美国医生弗莱斯在20世纪初分离出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促进了后来疫苗的成功研制和对小儿麻痹症的预防。
由于西方儿科学建立较晚,我国儿科学起步也较晚。1926年,协和医院从内科分设了儿科。我国儿科奠基人诸福棠于192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即留儿科工作,于1936年任该院儿科主任,就任当年即与上海的祝慎之、富文寿、高镜朗等人筹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学会于1937年在上海成立,高镜朗任首届主任委员,积极推动和促进了儿科学的发展。以后在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济南、天津、沈阳等地医院设立了儿科,购置了倒置显微镜等专业设备。与内、外、妇科并列为四大科室。自1938年开始,中华医学杂志每I至2年有一期儿科专刊。1947年在南京召开了*届全国儿科学术交流会。1950年《中华儿科杂志》在上海创刊,陈翠贞任首届主编。1943年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出版,自此我国才有了较完整的儿科考书,在此之前儿科参考书大多译自欧美和日本。本书曾是我国西医儿科学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