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与症状不符?如何正确解读过敏原定量检测结果!
时间:2023-03-11 阅读:1325
以下文章来源于检验视界网 ,作者王岩
临床实践中对于过敏原检测报告单的解读常出现脱离临床病史进行过度解读、解读不足等现象。因此,如何正确解读过敏原定量检测结果是关键。
过敏原IgE抗体检测结果解读时经常遇到两类问题,第一类是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浓度和过敏症状之间的关系,比如是否>0.35(阳性)即过敏。还有一类是常出现检测结果阴阳性与症状不相符的情况,如患者自述某种物质过敏而检测为阴性,或是检测为阳性但并无过敏现象的情况。对于这些情况,下面将分别来进行分析。
问题1
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浓度和过敏症状之间的关系,是否检测阳性就是过敏。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特异性lgE抗体浓度的升高,不是一定会发生过敏,而是表示发生过敏的概率升高,并且对于不同的过敏原来说,同样的IgE抗体浓度引起过敏症状发生概率也是不相同的。总之,过敏原sIgE抗体检测结果仅仅是反映致敏状态的一个指标,其本身不能定义过敏性疾病,必须由临床结合病史和临床诊断结果做出疾病诊断决策。
问题2
患者对某种过敏原过敏但检测结果为阴性。以食物过敏原诊断结果为例,食物过敏可分为IgE介导,如急性荨麻疹、口腔过敏反应等;非IgE介导,如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炎、乳糜泻;还有混合介导,如嗜酸性肠胃炎。此外,人们有时会将食物不耐受误认为是食物过敏,事实上,食物不耐受,例如代谢性的乳糖不耐受,药理类的如咖啡·因;还有有毒物质,更多则还是未知的、先天性的对某些物质的不耐受,主要是非免疫介导,因此,与食物过敏不是一个概念。
如前所述,“食物过敏”是免疫机制介导,即摄入食物后出现的异常免疫反应过程。sIgE抗体检测由于检测的是人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仅针对病症为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特别是对于食物过敏高发的儿童群体来说,很多婴幼儿牛奶过敏以特异性皮炎或胃肠道表现为特征,多属于非IgE或IgE和非IgE混合介导;仅少数婴儿会在进食牛奶后数分钟至2h间出现IgE介导的急性速发反应,因此容易出现明显的牛奶过敏但IgE检测为阴性的情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一些少数情况下,即使是IgE介导的Ⅰ型过敏反应,也会出现结果为阴性的情况。如检测试剂的食物过敏原原料加工方式与患者实际食用方式不同(如生食、烘焙、蒸煮、煎炸、冷冻、发酵处理等),也会影响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的一致性。或者患者处于过敏反应的高峰期或后期,血清中IgE抗体可能已经发生中和或消耗,以致于无法检测到。再有,IgE抗体可能大量结合于肥大细胞而很少存在于血清中,因此临床过敏反应存在但却检测不到IgE抗体。
问题3
检测结果为阳性,但无相应过敏原的过敏症状。其主要原因在于并不是sIgE阳性(>0.35)就是过敏。不同的过敏原有不同的阳性临界值,即使sIgE阳性(>0.35),对于某些过敏原也可能还未达到过敏原诱发的“症状阈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也可以导致该情况。一方面,部分患者既往确有该过敏原引起的食物过敏,但现在可能已经产生免疫耐受,如儿童食物sIgE浓度大幅降低常可作为产生免疫耐受的标志。另一方面就是过敏原交叉致敏导致的假阳性情况。以花生蛋白交叉反应性为例,主要致敏蛋白Ara h1、h2、h3,如果该致敏蛋白是阳性,为花生的原发致敏,容易引起过敏。如果是其他致敏蛋白Ara h8阳性,可能与桦树花粉交叉过敏,受加热和消化影响,一般只会引起局部的反应。还有一些物质可以引起交叉反应,如抑制蛋白(Profilins)、病原相关蛋白(PR-10)、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血清白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脂钙蛋白、小清蛋白等八大类蛋白交叉反应物质。除此之外还有交叉反应物质,例如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CCD),具有明确的IgE结合活性的原型糖。CCDsIgE 的存在会对部分过敏原 sIgE检测出现假阳性结果或高估真实致敏程度。
过敏原检测试剂推广
食入/吸入过敏原快速联合检测,一卡查32项,40分钟出结果,操作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