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应海纳光电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化工仪器网超级14

收藏

市场需求大 空间待拓展

时间:2012-03-26      阅读:2670

 

 

 

 


市场需求大 空间待拓展
 
环保产业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多领域机会并存但市场空间扩展仍面临政策与执法、市场秩序、技术等多方挑战
 
  受访嘉宾:  赵华林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
                 赵鹏高 国家发改委环境资源司副巡视员;
                 韩伟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
                 王世汶 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
                 常杪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蒋洪强 中国环境规划院环境规划与管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刘建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十二五’应该是环保产业的黄金时期,发展将呈现猛增态势”。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应邀发表演讲。他表示,未来5年,环保产业增加值将超过投资,这是产业战略性、标志性的转变。

  一方是污染态势的持续,一方是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对于环保产业市场的前景,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表示,“两个因素相加,这个市场规模已经无法用数据来描述。”不过这些市场需求究竟能多大程度转化为实际的发展空间,他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这一观点也代表了不少与会专家、企业家对于环保产业既期望又担忧的“纠结”心情。到位的政策与执法、合理规范的市场秩序、地方政府的投入意愿、系统性的技术解决方案……环保产业振兴真正欠缺的不只是“东风”而已。

严“管”下的市场空间
氮氧化物控制任务非常繁重,污泥必须妥善解决,治理呈现多元需求

  “国家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的工作重点,对在座的产业界来说就是商机。”赵华林在大会上表示,目前,我国污染防治整体思路已经基本成型,并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十二五”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三大环境要素,水、空气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危险化学品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成为重点工作领域,相关的规划陆续制定发布,工作在有序开展。

  根据中国环境规划院的测算,在污水、污泥、脱硝等领域,“十二五”相关投资规模大约为1.2万亿元,拉动产值1.32万亿元;新建项目运行费用1612亿元,全部设施的运行费用将超过3400亿元。

  演讲中,赵华林点出了未来治理力度、政策投资密集的领域:在可以预见的“十二五”后3年,氮氧化物控制任务将非常繁重,需要大量投入。在污泥领域,污水厂污泥-垃圾填埋场-填埋渗滤液—污水处理厂的这条“循环”路已经走到尽头。他强调,污泥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污泥的处理费用必须进入污水处理费用,这在“十二五”一定要有重大突破。污泥不得到妥善处理,将对污水厂减排考核扣减总量。

  “十二五”污染防治思路的调整变化则直接反映在治理需求的多元化上。对此,产业界代表普遍表示,和过去以水、气为主的简单治理格局相比,未来展现的环保治理领域和相应市场可谓丰富多彩。

  赵华林透露,“十二五”,我国将开始进入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控制的新阶段,将开展全面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和防治工作。而不久前发布的《空气质量标准》则标志我国大气污染防控工作从以监测、治理一次污染物为主到一、二次污染物并重。“目前正在编制全国重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以解决雾霾天气为核心,防治思路从总量控制向质量控制转变。根据新标准要求,目前有70%的城市达不到二级标准。这些新领域都孕育着成百上千亿的商机。”赵华林说。

  他看好的另一个市场是污染场地修复。赵华林表示,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不重视污染场地修复,会埋下非常大的环境隐患。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城市“退二进三”、企业搬迁,这方面的需求未来会比较旺盛。“美国目前75%的环保资金用在土壤地下水修复和固废处置,我个人认为‘十三五’、‘十四五’这些领域将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现在正是迎来大发展的时期。”

传统领域“老树开新花”
垃圾、水处理领域出现产业新形态;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有3个趋势
 
    “在一些传统治污领域,随着公众环境诉求、国家标准执法的严格,一些新的治理需求已经相继涌现。这属于老树开新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刘建国以垃圾处理领域为例,应邀为企业界“指点商机”。

  他说,国家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污染排放标准大幅提高,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技术设备市场需求就不小。目前来看,虽然有相关工艺可以使处理出水达标,但是仍有20~30%的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没有办法处理。目前进入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方式治标不治本,因为这部分浓缩液很难被生物降解,进入污水处理厂也只是稀释后排放。

  再比如垃圾处理恶臭的治理。目前,不少地方采取的措施比较,比如除臭车密集运转或大量喷洒药剂。“这都是要靠政府强力投入才能维持,从商业运行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这方面经济适用的技术设备需求很大。”而同样存在技术缺陷的是垃圾焚烧飞灰的收集处理,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国家要求加严,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在水处理领域,王世汶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再生水领域。“从污水领域大的发展趋势来看,污水资源再生将成为新的思路。随着人口、气候变化等因素,缺水城市越来越多,水的资源属性迅速上升。无论是工业废水还是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后的回用将是确定无疑的趋势。

  二是园区工业废水治理。他表示,我国工业废水由于种类繁多、监管分散、和地方经济利益存在千丝万缕,以往的治理结果不令人满意,对环境的冲击很大,因此这个领域的处理市场依然存在很大的变数。但对于园区化工业废水处理,他表示企业家们可以给予高度重视。“随着环境监管力度加强,随之而来的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园区化将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据了解,北京晓清环保集团等企业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业务模式探索。针对目前国内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现状,他们尝试给工业园区设计了整体解决方案,建立污染处理的全生命周期。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韩伟希望企业界注意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期的3个“苗头”,提早做准备。一是未来环境服务业的比重将显著增加,超过环保装备制造业。工业废水废气治理、环境监测等领域肯定要实现社会化、专业化运营。

  二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从政府驱动将转向”民意”驱动。“血铅事件推动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快,PM2.5撬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等已经表明,社会公众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将对环保治理需求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韩伟说。

  三是环境技术的研发思路,从单一污染物、点源治理的思路,向面源控制、协同控制、过程源头控制的思路转变,从治理达标向资源再利用思路转变。比如污水处理一定要考虑再利用资源化;烟气净化领域要考虑协同处置,比如除尘、脱硫、脱硝甚至将来的脱汞都需要系统考虑,这应该是未来研发的方向。

发展需要内外兼修
环保监督管理需要更严格,产业界应对重点领域需要做好准备
 
  “当前,有些领域的环保相关标准、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有些领域是标准法规出台后监督执法跟不上。只有这些问题有了*,才会有环保产业、企业发展的真正机遇。”面对各界描绘的环保产业美好“钱景”,现场一位企业代表的发言引起广泛共鸣。

  对此,赵华林也表示赞同:“这也是我一直呼吁亟待改善的问题。现在环保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环保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和各界的共同努力。”

  赵华林表示,一个急需在法律法规上有所突破的问题,就是对恶意排污等企业违法现象如何加大惩处力度,真正对其产生威慑效应。“相当数量的企业是治污设施运行打游击,环保局来了就开、走了就关,就是抓住了罚款也有限。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探索更加严厉的措施,督促企业加强污染防治。”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环保产业市场对规制和监管环境具有相当的敏感性,特别是对新兴领域,政策执法能否到位是业界的担忧之一。“在很多环保领域,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比如小城镇、农村的污水垃圾处理,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管理模式都没有明确。这是相关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常杪表示。

  而除此之外,她想提醒产业界的是,现在环保需求的重点领域已经明确,但产业界是否做好了准备值得大家思考。首先是对新兴的治理领域,目前企业的技术储备还普遍不足,没有相关技术、工程的积累实践。“目前的治理要求企业能迅速应对,这就是个很大的挑战。”

  其次,从已经发布的各项环保规划来看,环保重点工程已经走向系统化,目标是系统环境问题的解决,而非像“十一五”那样是针对点源的单个治理工程。这个变化需要环保企业拥有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些企业将占据竞争优势。在治理、监测、修复等领域,都要面对环境管理需求和具体技术如何融合的挑战。

  在她看来,另一个急需反思的问题是污染防治的投入产出比。“‘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设施建设的速度,是发达国家无法想象的。但必须正视的一个现象是治污投资不少,但环境质量改善有限。其中涉及污染治理设计、工艺、技术水平、设备建设质量和运营管理的能力和效率等多方面问题。”

  “环保产业小而散、多而弱,依然表现出产业发展初期的特征。”对此,王世汶也深表忧虑:“我走访了很多环保企业、相关科研机构,大家普遍认为在我国环境领域,技术、工艺、制造、质量管控、自动化、运营管理水平还相当薄弱。国外同行曾经给我们这样一个判断,因为上述因素导致至少10%的环境工程投资是无效投资。”

  在中国环境规划院环境规划与管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蒋洪强看来,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环保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产业水平不高,不能参与竞争,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弱;能否满足当前重点工作需求和未来需求还都存在不确定性,比如饮用水、重金属、土壤、辐射等领域,需要加快技术研发。“现在环保方面遇到的政策问题可以制定,投入也可以解决,但技术能不能跟上是个问题。在很多治理领域有关部门需要企业上报技术项目,但没有国内企业响应,这是无法忽视的现实。”

  一位仪器行业的与会代表对记者表示,PM2.5监测市场很大,设备、运营、数据应用、污染物治理等方方面面,美国为此努力了15年。但中国企业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仅监测设备一项,大部分都需要进口。

  对此,国家发改委环境资源司副巡视员赵鹏高说,如果环境服务跟不上,环保产品和技术没有,国内再大的环保产业市场也只能让更多国外环保产业获利。他在讲话中表示,要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市场秩序,未来环保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提高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水平,为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6版

 

上一篇: 德国鲁尔大学测控研究院院长莅临崂应参观考察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