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温湿热试验箱选择分析
时间:2019-11-15 阅读:1596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技术规格:
型号 | SEH-150 | SEH-225 | SEH-408 | SEH-800 | SEH-1000 | |||
工作室尺寸(cm) | 50×50×60 | 50×60×75 | 60×80×85 | 100×80×100 | 100×100×100 | |||
外形尺寸(cm) | 115×75×150 | 115×85×165 | 130×105×170 | 165×105×185 | 170×125×185 | |||
性 能 | 温度范围 | 0℃/-20℃/-40℃/-70℃~+100℃/+150℃/+180℃ | ||||||
温度均匀度 | ≤2℃ | |||||||
温度偏差 | ±2℃ | |||||||
温度波动度 | ≤1℃(≤±0.5℃,按GB/T5170-1996表示) | |||||||
升温时间 | +20℃~+150℃/约45min (空载) | |||||||
降温时间 | +20℃~-20℃/30min/ +20℃~-40℃/50min/ +20℃~-70℃/60min/(空载) | |||||||
湿度范围 | (10)20~98%RH | |||||||
湿度偏差 | ±3%(>75%RH), ±5%(≤75%R上) | |||||||
温度控制器 | 中文彩色触摸屏+ PLC控制器(控制软件自行开发) | |||||||
低温系统适应性 | 的设计满足全温度范围内压缩机自动运行 | |||||||
设备运行方式 | 定值运行、程序运行 | |||||||
制冷系统 | 制冷压缩机 | 进口全封闭压缩机 | ||||||
冷却方式 | 风冷(水冷选配) | |||||||
加湿用水 |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 |||||||
安全保护措施 | 漏电、短路、超温、缺水、电机过热、压缩机超压、过载、过流 | |||||||
标准装置 | 试品搁板(两套)、观察窗、照明灯、电缆孔(φ50一个)、脚轮 | |||||||
电源 | AC380V 50Hz 三相四线+接地线 | |||||||
材料 | 外壳材料 | 冷轧钢板静电喷塑(SETH标准色) | ||||||
内壁材料 | SUS304不锈钢板 | |||||||
保温材料 | 硬质聚氨脂泡沫 |
01温湿度试验设备选择分析
1.温湿度环境试验设备温湿度环境试验设备的生产是持续了几十年的机械制造行业,其基本技术(如制冷,加热)已经成熟。便是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很多新的应用技术不断引入到环境试验设备中,如计算机技术,模糊控制理论,多箱同步运行等,因此,很难给制造厂家下一个孰优孰劣的武断性结论。各个生产厂家积几十年的制造经验所生产的设备都是可以使用的,其工作原理、所应用的技术,甚至结构、材料等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环境试验设备 “多非标、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的制约,产品的可靠性始终是困绕国内、国外制造商的一个问题。关键在于生产厂家必须管理精细,工艺完备、检测手段齐全、对质量认真负责(如通过ISO9000论证)。同时,环境试验设备是一种耐用品,一些问题和设计缺陷需要多年使用才能暴露出来,通过统计分析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一个成熟的、高可靠性的产品往往需要多年改进、完善。因此,环境试验设备生产厂家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生产历史,是产品具有较高可靠性的必要条件之一。
2.生产过程的质量
控制国内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有很大提高。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生产厂家的管理水平、生产习惯有关,通过ISO9000的论证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走上规范化的一个标志。国内外生产温湿度环境试验设备的厂家在生产气候环境试验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的都是可供使用的,在质量上都可信赖。至于究竟应该选用哪一家,哪一种型号的产品更符合要求,除了本文前面所述的一些原则和具体的技术指标要求外,还有一些值得重视和考虑的因素。
a、性能/价格比。在对环境试验设备的技术参数、可靠性充分考证的基础上,性价比是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环境试验设备的进口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代理商在国内进行销售的,价格的因素不仅取决于生产厂家的成本和利润,还包含着很多中间环节费用及销售提成。在相同的制造成本下,降低中间费用是降低订货价格的重要因素,同一国家相关技术指标的产品,制造成本大体相当,不同国家(指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即使有差别也不会太大。
b、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和能力。用户订购一台温湿度环境试验箱,其要求依产品试验的需要而不同,如有的三综合试验箱常常用于产品部件或组件和环境应力筛选试验,此时设备的强制除湿能力以及附加空气干燥系统的可能性是用户应该重点关心的项目,如果有的用户想利用三综合试验箱作环境试验(如湿热试验),则风速可调整性就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c、售后服务及设备故障的处理能力。任何一台设备在使用中不可能不出故障,一旦出现问题使用者能否享受到及时的维修服务,或者能根据设备自身具有的故障诊断能力很快确定出故障处理办法,使设备尽快恢复性能,重新投入使用。在这方面,国内外的生产厂家都已经或正在做出积极的努力,如建立快速反应的维修队伍,如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增加诊断及故障预警系统软件,用户可根据计算机提供的信息,尽快处理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