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环保行业*关键词
时间:2017-12-20 阅读:1320
*关键词
中央环保督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除了中纪委,还有一个“钦差大臣”渐为大众所熟知,它的名字便是中央环保督察组。纵观这两年的中央环保督察,时间跨度之长、辐射范围之广、行动力度之大、问责人数之众、涉及问题之多可谓。由它引爆的环保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众多热点事件如祁连山生态破坏、华北现超级渗坑等等,均引发大众关注。
为进一步完善中央环保督察相关体系,保障督察实现常态化,环保部给环保督察戴上了纪律“紧箍”,并研究出台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纪律规定》。
环保税
走过6年立法之路、历经两次审议,环保税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这意味着我国运行38年的排污费制度将成为历史。
如今,距离开征时间愈来愈近,为何要实行“费”改“税”?如何确定税额标准?哪些企业将成为纳税大户?等相关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眼下,全国各地正稳步有序推进各项准备工作,各个省市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台地方版税额标准,税目税额均已确定。
洋垃圾
2017年7月28日国办正式公布《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各地加大进口监管力度。此前,环保部和国家标准委两个部门分别向世界贸易组织递交通知,宣布从2017年9月起,我国将禁止进口四大类24种固废,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废纺织原料等高污染固体废物。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蓝天保卫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环保工作做出庄严承诺,再次奏响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强音。其中,“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成为全年热议的焦点,如何铁腕治气?如何保障空气质量?如何实现蓝天常态化?
纵观全国,回顾全年,不难发现,蓝天保卫战已经深深融入各地的环境治理工作之中。燃煤污染、机动车污染、臭氧污染……各地均使出“洪荒之力”,监控这些污染源。
新版水污染防治法
6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更加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水环境质量责任,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据悉,新版水污染防治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与原法相比,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作出了55处重大修改,涉及河长制、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饮用水保护、环保监测等内容。
河长制
“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河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河清水洁、岸绿鱼游的良好生态环境。
2016年12月11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土壤污染防治法
为不断完善我国土壤防治顶层设计,今年以来,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工作的持续推进。
3月8日,全国人大向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提交工作报告表示,今年将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在“土十条”的基础上,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于6月22日提请全国人大会审议,并从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污染担责三大方面提出要求。
7月14日至15日,行业法律专家们就草案展开密集的专题研讨。9月23日,全国人大会已进行了初步审议,二次审议正在准备中。业内预计《土壤污染防治法》通过人大审议正式出台后,将开启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新纪元。
雄安新区
年初,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共中央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中,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定位要求之一,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如何保障天蓝山青水绿,将成为未来雄安这座生态城市必须面对的问题。
环保装备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多重利好政策不断加身,环保设备制造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前景广阔。
8月份,工信部公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定下目标:到2020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0 亿元。经过审议后,上述意见正式实施。
政策的支持为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意味着环保装备制造业春天将到来,大气污染防治装备、水污染防治装备、土壤污染修复装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备等九大领域也将快速发展。
美丽中国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