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晶体微天平的使用原理决定了它的未来
时间:2021-03-09 阅读:1372
石英晶体微天平的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它是一种非常灵敏的质量检测仪器,其测量精度可达纳克级,比灵敏度在微克级的电子微天平高100 倍,理论上可以测到的质量变化相当于单分子层或原子层的几分之一。石英晶体微天平利用了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压电特性,将石英晶振电极表面质量变化转化为石英晶体振荡电路输出电信号的频率变化,进而通过计算机等其他辅助设备获得高精度的数据。
石英晶体微天平基本的原理是利用了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石英晶体内部每个晶格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呈正六边形,若在晶片的两侧施加机械压力,会使晶格的电荷中心发生偏移而极化,则在晶片相应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场;反之,若在石英晶体的两个电极上加一电场,晶片就会产生机械形变,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压电效应。[2]如果在晶片的两极上加交变电压,晶片就会产生机械振动,同时晶片的机械振动又会产生交变电场。在一般情况下,晶片机械振动的振幅和交变电场的振幅非常微小,但当外加交变电压的频率为某一特定值时,振幅明显加大,这种现象称为压电谐振。[3]它其实与LC振荡电路的谐振现象十分相似:当晶体不振动时,可把它看成一个平板电容器称为静电电容C,一般约几个皮法到几十皮法;当晶体振荡时,机械振动的惯性可用电感L来等效,一般值为几十毫亨利到几百毫亨利。由此就构成了石英晶体微天平的振荡器,电路的振荡频率等于石英晶体振荡片的谐振频率,再通过主机将测得的谐振频率收集并转化为电信号输出。由于晶片本身的谐振频率基本上只与晶片的切割方式、几何形状、尺寸有关,而且可以做得准确,因此利用石英谐振器组成的振荡电路可获得很高的频率稳定度。
1959 年德国科学家G. Sauerbrey 研究发现,如果在晶体表面上镀一层薄膜,则晶体的振动就会减弱,而且还发现这种振动或者频率的减少是由薄膜的厚度和密度决定的。在假定外加持量均匀刚性地附着于QCM 的金电极表面的条件下,得出了QCM 的谐振频率变化与外加质量成正比的结论。
主要由石英晶体传感器、信号收集、信号检测和数据处理等部分组成。石英晶体传感器则是其核心的构件,其基本构造是:从一块石英晶体上沿着与石英晶体主光轴成35°15'切割(AT-CUT)得到石英晶体振荡片。[6]在它的两个对应面上涂敷金层作为电极,石英晶体夹在两片电极中间形成三明治结构。根据需要,还可以在金属电极上有选择地镀膜来进一步拓宽其应用。例如,在电极表面加一层具有选择性的吸附膜,可用来探测气体的化学成分或监测化学反应的进行情况;不同金属及金属氧/氮化物镀膜,以及合金镀层可用来进行金属腐蚀性能和人工关节的排异反应研究。而表面修饰生物材料如多肽,生物素等可以让QCM作为基因传感器在生物领域的有着广阔应用。
这项技术以其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在线跟踪等优势,必将与其他技术结合成为微观过程与作用机理研究,微量、痕量物质的检测等方面十分有效的手段,获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