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大去区别
时间:2018-11-29 阅读:491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出了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2016年4月6日*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
7月19日*常务会议部署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专家指出,“中国制造2025”提至国家,较以前城市试点有所升级。“7月19日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区相当于此前‘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的升级版,”*赛迪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张洪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此前是以*为主来批复“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小组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的;今后将由*来审核、批复国家的示范区,相关文件也将由*来统一制定。
工业4.0是由德国政府《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所提出的未来项目之一。该项目由德国联邦*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德国所谓的工业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工业4.0已经进入中德合作新时代,中德双方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共有4条,条就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就是“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认为,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
中国制造2025≠工业4.0
自2014年10月中国总理访问德国,并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来,“工业4.0”的概念在我国迅速走红,一时间,“工业4.0”“智能制造”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受到了德国“工业4.0”的影响,核心思路与“工业4.0”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国制造2025》强调的一个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这也是“工业4.0”的核心思想;此外,《中国制造2025》中提及的作为智能制造基础的信息物理系统(CPS),也是德国“工业4.0”所强调的核心概念。
与“工业4.0”不谋而合的是,对于国内工业的转型升级,*早在三四年前就开始筹备未来十年期的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如今,这项规划将借鉴德国“工业4.0”,学习德国的智能制造,为我国发展成现代化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
“工业4.0”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中国制造2025》也弱化了以往规划中为期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规划,主要围绕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使我国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以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一直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的积极推动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两化深度融合”)为制造业的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毫无疑问,新一轮工业革命将更快地带动两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全面嵌入,将颠覆传统的生产流程、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生产制造过程与业务管理系统的深度集成,将实现对生产要素高度灵活的配置,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这一切都将有力地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从目标上来看,德国期望借助“工业4.0”继续*制造业,保持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抗衡美国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吞并。而在ꊮ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部长苗公开披露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情况,表示中国大约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战略的步:个十年期行动纲领,它是一个路线图,有具体的时间表——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用十年的努力,让中国制造业进入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从时间维度来看,德国“工业4.0”战略工作组也认为德国实现“工业4.0”需要十年时间,与《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同一个时间段。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工业
对未来制造业,各发达工业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愿景。美国利用互联网优势,意图让互联网吞并制造业;德国基于制造业根基,试图让制造业互联网化。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而“互联网+工业”将开创制造业的新思维。
从“物理”到“信息”。以往,每当提及制造业,人们普遍都认为各种零部件是构成硬件产品的核心。未来,相对于“物理”意义上的零部件,业界将更重视带有“信息”功能的附加价值。
从“群体”到“个体”。“大规模定制”概念的兴起,和随着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而来的技术与商业模式革新,使制造业的进入门槛将降至低,不具备工厂与生产设备的个人也能很容易地参与到制造业之中。制造业进入门槛的降低,也意味着一些意想不到的企业或个人将参与到制造业中来,从而给商业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制造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通过制造企业的快速重组、动态协同来快速配置制造资源,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产品投放市场所需的时间,增加*。同时,还能够分担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资的相关费用,减少经营风险。
随着大规模定制和网络协同的发展,制造业企业还需要实时从网上接受众多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数据,并通过网络协同配置各方资源,组织生产,管理更多的各类数据。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正在被传统产业所认可,它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为企业管理者和业务参与者呈现出一种看待制造业价值链的全新思维。
2015年3月25日,*总理在主持召开*常务会议时指出,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坚实基础。《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的“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互联网+工业”将会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
提到制造业,不能不提微笑曲线。微笑曲线是宏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于1992年提出的商业理论,因其较为贴切地诠释了工业化生产模式中的产业分工问题而备受业界认可,已经成为诸多企业的发展哲学。
微笑曲线将一条产业链分为若干个区间,即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模块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售后服务等,其中组装,也就是生产制造环节总是处在产业链上的低利润环节。于是,生产制造环节的厂商总是不断地追求有朝一日能够走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
而在ꊮ产业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占据著研发、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位置,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则被挤压在低利润区的生产与制造环节。在产业分工体系中走向产业链位置,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厂商们的终级目标。
在产业链中,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与制造附加值低。就产业链来看,尽管“中国制造”铺天盖地,但是,“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区域的生产与制造环节,厂商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获取少得可怜的利润。
以往,企业以大规模生产、批量销售为特征,通过规模化制造,提供标准化产品,获取行业平均利润,各企业按其所处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的产业分工位置,分享价值。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与设计、营销与服务是利润相对丰厚的区域,盈利模式通常具有较好的持续性;而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区域的生产与制造企业只能无奈地维持相对较低的利润,而且由于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也相对较低,致使竞争更为激烈,可替代性强,从而又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以往的思路认为,要想摆脱传统制造业的低附加值困境,就必须向“微笑曲线”的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通过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制造型服务业是必经之路。从产业层面来看,“研究与设计”环节意味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营销与服务”环节则意味着提高制造型服务业的比重。但是,这一过程会遇到诸多挑战,且不能保证在短期内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
但是,在“互联网+工业”时代,我们不用再纠结于这个难题了。因为制造业传统意义上的价值创造和分配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借助互联网平台,企业、客户及利益相关方正纷纷参与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及价值实现等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中来。因为“互联网+工业”不仅仅意味着“信息共享”,还将广泛开展“物理共享”,从而形成新的价值创造与共享模式,开创全新的共享经济,带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为了保障《中国制造2025》九大任务以及五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八项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政府创造环境,市场决定创新。为此,《中国制造2025》将首项扶持政策定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以来,政府职能存在“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对于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过度包办代替,限制了民间投资的活力和空间,市场准入方面也多有制约,许多行业存在显性或者隐性的市场壁垒,一些创新型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另一方面,在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一些需要政府发挥监管职能的领域,政府却不能发挥有效作用。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制造2025》中作出了相应安排:“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无疑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将中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跨越与蜕变。值此新一轮工业革命到来之际,发展中国家或许不会一步一步沿袭发达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进化路线,而是会借助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弯道超车。而制造业基础尚未巩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机会一跃而成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角——中国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