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的诊断及各诊断系统间的比较
时间:2021-09-24 阅读:439
双相障碍兼有心境高和低特点,指心境在正常-高涨(躁狂)-低落(抑郁)之间往返摆动,是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它以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和病程的复杂多变性著称,易与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相混淆,造成漏诊和误诊。对其诊断、分类相当困难。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的诊断演变。
双相障碍的历史沿革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用“melancholy(黑胆汁)”一词来描述临床患者的忧郁。
卡尔鲍姆(Kahlbaum)首先提出躁狂和抑郁是同一**的两个阶段,并创用“环性精神障碍(cyclothymia)”一词。
布鲁勒(Bleuler)又采用“情感性精神病”这一术语,使其涵盖内容更广、适用性更强并一直沿用至今。
阿吉斯卡尔(Akiskal)根据躁狂及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三类:
① Md(躁狂重,抑郁轻,即今天的双相障碍Ⅰ型 BPDⅠ);
② Dm(抑郁重,轻躁狂,即今天的BPDⅡ);
③ MD(躁狂、抑郁症状均重,也属于BPDⅠ)。
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将其分为BPDⅠ、BPDⅡ、环性心境障碍和未定型4种。按发作频率可分为快速循环型(发作≥4次/年)和超快速循环型(≥4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