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微流控芯片»»»分子POCT
时间:2022-07-21 阅读:613
-
提供商
纳智达(上海)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
资料大小
425736 -
资料图片
-
下载次数
37次 -
资料类型
jpg -
浏览次数
613次
时间:2022-07-21 阅读:613
提供商
纳智达(上海)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资料大小
425736资料图片
下载次数
37次资料类型
jpg浏览次数
613次NO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实现将低浓度的DNA样品进行化学放大扩增的过程,该方法在数小时内可使几个拷贝的模板序列甚至一个DNA分子扩增107~108倍,操作简便,现已广泛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其核心是DNA的半保留复制。
PCR技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DNA变性。在92~97℃下加热双链结构的DNA样品,使链间的氢键发生断裂,分解为两条单链的分子。
(2)退火。迅速降低温度到55~65℃,此时单链DNA与引物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互补结合。
(3)延伸。把温度升到72℃左右进行DNA的延伸反应。
每一循环经过变性、退火和延伸,DNA含量即增加一倍。在PCR反应中,温度的变化对DNA复制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升温、降温过程越快,反应所需时间越短。
NO.2
分子POCT产品
Visby家庭自检卡盒的扩增模块便是“PCR微流控芯片”,更准确的应该称为连续流PCR微流控芯片,借助于“空间与时间转换”的方式,通过驱动混合试样通过不同的温度区来实现反应过程。
“Visby家庭自检卡盒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微流控技术的使用。”
微流控芯片的热容小,比表面积大,传热效率相比宏观PCR装置高很多,因此能利用快速升温降温过程,实现DNA的快速放大,其优势不仅可以节约样品消耗量,而且有利于提高检测的效率及检测的灵敏度,实现便携化检测。
所有反应都需要在液体环境下完成,并且涉及温度的精确控制,因此微尺度的流动问题及传热问题在PCR系统中显得格外重要(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三步PCR反应,也存在两步反应,即可将退火和延伸合并为一步,Visb家庭自检卡盒就是两步反应)。
PCR微流控芯片按照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微室PCR(micro-chamber PCR)和连续流PCR(continuous-PCR)两种基本模式。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1)微室PCR温度的变化发生在固定容积内,温度变化是通过外界进行动态控制;
(2)连续流PCR通过液体流过具有不同温度分布的位置来实现温度的被动切换。
NO1
微室PCR微流控芯片
优点:具有较小的体积,易于实现多功能集成。
缺点:在冷却速率方面受制于芯片本身的热容,同时微室PCR微流控芯片在结构上有较大的“死体积”,微流控芯片清洗困难,通常仅可使用一次,不适合连续性进行多个试剂的扩增反应。
NO.2
连续流PCR微流控芯片
优点:连续流PCR微流控芯片借助于“空间与时间转换”的方式,通过驱动混合试样通过不同的温度区来实现反应过程。由于连续流PCR微流控芯片主要依靠微通道实现反应,有比较小的流体“死体积”,运用适当的介质缓冲液进行间隔和冲洗,可以避免不同试样间的交叉污染,使连续流PCR微流控芯片可以实现多个试样连续进样和批量化处理,因而具有“在线(on-site)化学放大器”的功能。
缺点:连续流PCR微流控芯片的不足之处在于,扩增的次数取决于通三个温区的次数,一旦流道设计方案确定,这个循环不能再改变。
一些新兴的技术可以克服上述两种系统的不足,例如,研究证实,可在微室PCR微流控芯片的液体介质中加入金属纳米粒子,同构微波对金属粒子加热,从而对整个流体介质进行加热,具有加热效率高,控制方式灵活的特点。
微流控PCR器件的温度控制方法多样。Krishnan等设计了利用瑞利-伯纳德对流效应的微尺度PCR反应器,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基于瑞利-伯纳德对流效应的微尺度PCR反应器
该装置在微反应器底部用热板加热到97℃,顶部采用水冷板保持61℃,由于温度差在微反应器内将产生浮力对流,在特定条件下能形成稳定的瑞利-伯纳德对流,溶液中的DNA分子和其他反应组分随着流动在97℃和61℃温度之间循环运动,从而完成DNA的两步PCR扩增。此装置可以通过改变中间反应容器的几何尺寸来改变流动模式。
Hu等利用PCR扩增溶液电导率高的特性,通过不同强度电场产生不同的焦耳热,实现了微通道中的温度控制,从而完成DNA的PCR扩增。
参考文献:
[1] Guoqing Hu, Qing Xiang, Rachel Fu, Bo Xu, Roberto Venditti, Dongqing Li. (2006). Electrokinetically controlled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microchannel using Joule heating effect. Analytica Chimica Acta, 557, 146-151.
[2] Madhavi Krishnan, Victor M. Ugaz, Mark A. Burns. (2002). PCR in a Rayleigh-Benard Convection Cell. Science, 298, 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