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蛋白纤维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时间:2010-08-24 阅读:5042
国外对再生蛋白纤维的研究比较早,1866年英国人E.E.休斯首先成功地从动物胶中制出人造蛋白质纤维。他将动物胶溶于乙酸,在硝酸酯的水溶液中凝固抽丝,然后以亚铁盐溶液脱硝,进一步加工得到蛋白质纤维,但未能工业化。在1894年,Vandurasilk在明胶液中加入甲醛进行纺丝,制得明胶纤维。
1904年,TodtenHaupt从牛乳中提炼的酪素进行纺丝,制得酪素纤维。到1935年意大利Snia公司研制成功了可用于纺织的酪素蛋白质纤维,两年后完成了工业化,建成1200吨/年的生产线,战后其商品名称改为Merinova。1938~1939年英国考陶尔兹公司实现了牛奶酪素蛋白纤维的工业化生产,产品投放市场,后停止了生产。1939年美国AtlanticResearchAssociate开始了酪素蛋白纤维工业性研究,1943年产量达5000吨,二战后停止了生产。
1938年英国ICI公司研制成功花生蛋白纤维,商品名称为Ardil。花生经榨取油脂后,残渣物含有50%的蛋白,花生蛋白纤维产品为短纤维,1957年停止了生产。
玉米蛋白纤维于1939年由CornProductsRefining公司首先研制成功,并于1948年由VirginaiCarolinachemical公司开始工业生产。商品名称Vicara,产品是2.2~7.7dtex毛型短纤维,1957年停止了生产。
大豆中蛋白含量达35%以上,美国和日本均有使用大豆蛋白制取纤维的尝试。日本昭和产业大豆蛋白纤维曾以“Silkool”商品名称投放市场。1945年美国大豆蛋白纤维进行过短期生产,福特汽车也曾使用大豆蛋白纤维织物做汽车内装饰;1938年日本油脂公司开始了大豆蛋白纤维的研究。1942年前后,日本东京工业试验所在大豆蛋白提取和纤维成形方面做过较为系统的探索。该项研究中,被提取的大豆蛋白沉淀物,经过水洗,压榨脱水,在润湿的状态下使用稀碱性溶液配置纺丝液。
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上述的几种再生蛋白纤维,由于各种原因如强度低、物理机械性能差、制造成本高等而难以推向市场。后来,由于石油工业的发展,研究者将新纤维的研究转向合成纤维,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合成纤维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原料来源—石油面临着危机,而天然纤维棉、麻、羊毛、蚕丝等受到种植、养殖面积的限制,不能大量发展。于是从二十世纪年九十代开始,国外对再生蛋白质纤维及蛋白质改性纤维的研制工作又开始重视起来。
蚕丝可以用于制作的服用面料,以其优异的可染性、吸湿性、舒适性,*的风格等世界,久盛不衰。但它也有缺点:光致发黄,折皱恢复性差,抗摩擦力差,染色色牢度差等,接枝共聚是改进这些缺陷的有效方法之一。MAN(methacrylonitrile)基团的引入,改善了光致发黄,增强了染色色牢度[15];Tsukada等曾使用二羟酸对蚕丝进行接枝,改善抗皱性能,减弱了光致发黄,且不影响其抗拉强度;Shiozaki等曾采用环氧化物对蚕丝中的丝素蛋白作用,以改良织物的手感、抗皱性能,加强耐洗、耐磨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