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式材料试验机日常检查
时间:2015-05-13 阅读:2216
电子式材料试验机日常检查
一、基本检查
1、设备使用环境条件: 2、电源电压:
3、开机自检: 4、主机接地:
二、控制面板检查
5、面板显示功能: 6、面板按键功能:
三、横梁运行检查
7、各个速度运行是否平稳: 8、各个速度运行是否正常:
9、运行距离,是否过冲: 10、皮带及张紧度:
四、机架润滑
11、清理,加油:
五、载荷系统检查
12、传感器的标定及复零:测量标准砝码
六、应变系统检查
13、引伸计的标定及复零:测量标准长度
七、传动系统检查
14、电机电刷
八、安全检查
15、机械限位:16、急停开关:
九、附件的检查
气动夹具, 空气压缩泵,脚踏开关等。
冲击韧性
用一定尺寸和形状的金属试样,在规定类型的冲击试验上受冲击负荷折断时,试样刻槽处单位横截面上所消耗的冲击功,称为冲击 韧性以αk表示。
目前常用的10×10×55mm,带2 mm深的V形缺口夏氏冲击试样,标准上直接采用冲击功(J焦耳值)AK,而不是采用αK值。因为单位 面积上的冲击功并无实际意义。
冲击功对于检查金属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脆性转化zui为敏感,而实际服役条件下的灾难性破断事故,往往与材料的冲击功及服役温 度有关。 因此在有关标准中常常规定某一温度时的冲击功值为多少 、还规定FATT(断口面积转化温度)要低于某一温度的技术条件。所谓FATT,即一组在不同温度下的冲击试样冲断后,对冲击断口进行评定,当脆性断裂占总面积的50%时所对应的温度。
由于钢板厚度的影响,对厚度≤10mm的钢板,可取得3/4小尺寸冲击试样(7.5×10×55mm)或1/2小尺寸冲击试样(5×10×55mm)。但是一定要注意,同规格及同一温度下的冲击功值才可相互比较。只有在标准规定的条件下,才可按标准的换算方法,折算 成标准冲击试样的冲击功,再相互比较。
目前我国国内用于容器设计制造的法规和标准均规定以夏比V形缺口、横向取样方式为主。冲击试样的缺口形式对冲击韧性影响非常大,夏比V形缺口比夏比U形缺口更为尖锐,更能反应材料的缺口和内部缺陷对动态载荷的敏感性。对于U形试样,进行冲击试验时,其冲击功大部分消耗于裂纹的形成,而对V形缺口试样,其冲击功大部分消耗于裂纹的扩展。U形缺口测得的冲击韧性与V形缺口测得的冲击韧性之间不存在对应的换算关系。冲击试样的取样方向规定为“横向取样”,主要考虑在钢锭浇注时,会形成偏析及含有杂质,在轧制钢板的过程中,这些不均匀部分和杂质会顺着金属延伸方向形成纤维状组织,从而使钢板平行于轧制方向的力学性能高于垂直方向的力学性能。我国标准规定的冲击试样取样方向与美国ASME的规定是不一致的,美国ASME标准规定的冲击试样取样方向为“纵向取样”,故对在国内使用的国外进口材料用于国内的容器制造时,应注意冲击试样的取样方向应规定为“横向取样”。
目前,我国金属材料冲击试验方法标准为GB/T229-1994《金属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知识简介
1.目的:
确定新购或经维修、校准合格后的测量设备在生产过程使用时能提供客观、正确的分析/评价数据,对各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差进行适当的统计研究,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和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确保产品质量满足和符合顾客的要求和需求。
2.术语
2.1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2.2 偏倚(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别的测量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2.3 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2.4 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2.5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2.6 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2.7 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5—10个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被评价人A用测量仪器将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次进行依此测量(注意:每个零件的编号不能让评价人知道和看到),同时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被评价人A*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中,当被评价人A*次将5—10个零件均测量完后,由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被评价人A已测量完的5—10个零件重新混合,然后要求被评价人A用*次测量过的测量仪器对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第二次进行依此测量,同时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被评价人A第二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中,第三次盲测以此类推。
3.工作步骤:
3.1生产阶段,凡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检测设备均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同时包括:
1) 新购和更新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用于控制计划中的量具。
2) 用于控制计划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位置移动,并经重新校准
3) 用于控制计划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经周期检定不合格,通过修理并经重新校准合格的量具。
3.2由实验室根据检测设备的使用频率和其精度来确定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
对控制产品特殊特性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一般每一季度进行一次测量系统分析。
3.3实验室根据控制计划或顾客要求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报技术总监核准,以确保控制计划或顾客要求中所用到的检测设备得到控制,该测量系统计划包括分析的方法、内容、预计完成时间、负责人员、分析频率、进度要求等,核准后由计量人员执行。
1)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公司内部或外部的相关测量系统分析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2)本公司检测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所有分析方法和判定准则应与TS16949质量体系中的测量系统分析手册一致,如经顾客批准,也可采用其它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3.4本公司对检测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目前共有6种(其中:计量型量具研究方法有5种,如: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性;计数型量具研究方法有1种,如:假设检验分析法)。对以上所提到的6种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都必须至少用到一次以上。
3.5检测设备使用人员负责采集检测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的数据,及时送实验室进行MSA分析
3.6实验室根据采集的数据,按照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要求,进行MSA分析。
3.6.1测量系统分析的每种性能分析(指:计量型量具研究方法有5种,如: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性;计数型量具研究方法有1种,如:假设检验分析法)的具体操作和方法由测量系统分析工作人员按附件一之规定进行作业。
3.7当判定不合格时,使用人员及时更换相应的检测设备或将该检测设备送实验室计量人员进行修理、校准,然后,计量人员对量具重新进行的测量系统分析。
当判定合格时,实验室将测量分析报告转交技术总监审查,zui后管理者代表核准。
3.8当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结果趋近允许接收的下*,实验室计量人员应及时将测量系统分析结果通知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和生产部门。
1)项目组应对测量系统分析能力不足的量具及其适用性重新进行评估,并确定处理对策(包括对已检测的产品的处理意见)
2)如涉及到测量仪器需进行维修和校正时,由设备处计量人员按《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规定进行作业
3.9管理者代表依据测量系统分析报告进行合格/不合格核准。
3.10评审合格的检测设备方能继续使用。
3.11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记录之保存与归档,由相关部门按照《记录控制管理程序》进行作业。
4.相关文件
略
5.相关记录:
略
复合材料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它研究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性能的材料,在宏观尺度上组成的多相固体材料,即复合材料的力学问题。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性质,这是复合材料力学的重要特点。
复合材料由增强物和基体组成,增强物起着承受载荷的主要作用,其几何形式有长纤维、短纤维和颗粒状物等多种;基体起着粘结、支持、保护增强物和传递应力的作用,常采用橡胶、石墨、树脂、金属和陶瓷等。
近代复合材料zui重要的有两类:一类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主要是长纤维铺层复合材料,如玻璃钢;另一类是粒子增强复合材料,如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混凝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高功能材料,它在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单一材料。
发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当前上极为重视的科学技术问题。现今在用方面,都已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民用方面,运输工具、建筑结构、机器和仪表部件、化工管道和容器、电子和核能工程结构,以至人体工程、医疗器械和体育用品等也逐渐开始使用这种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力学的发展简史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复合材料,如竹子、木材、动物的肌肉和骨骼等。从力学的观点来看,天然复合材料结构往往是很理想的结构,它们为发展人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提供了仿生学依据。
人类早已创制了有力学概念的复合材料。例如,古代中国人和犹太人用稻草或麦秸增强盖房用的泥砖;两千年前,中国制造了防腐蚀用的生漆衬布;由薄绸和漆粘结制成的中国漆器,也是近代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雏形,它体现了重量轻、强度和刚度大的力学优点。
以混凝土为标志的近代复合材料是在一百多年前出现的。后来,原有的混凝土结构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的强度要求,建筑者转而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的钢筋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解决了建筑方面的大量问题。
20世纪初,为满足用方面对材料力学性能的要求,人们开始研制新材料,并在20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即玻璃钢)。它的出现丰富了复合材料的力学内容。50年代又出现了强度更高的碳纤维、硼纤维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力学研究工作由此得到很大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力学学科——复合材料力学。
为了克服碳纤维、硼纤维不耐高温和抗剪切能力差等缺点,近二十年来,人们又研制出金属基和陶瓷基的复合材料。华人在复合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中国在复合材料力学研究方面的起步和水平晚于欧美十到十五年。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复合材料力学发展的步伐加快了。1964年罗森提出了确定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纵向压缩强度的方法。1966年惠特尼和赖利提出了确定复合材料弹性常数的独立模型法。1968年,经蔡为仑和希尔的多年研究形成了蔡-希尔破坏准则;后于1971年又出现了张量形式的蔡-吴破坏准则。
1970年琼斯研究了一般的多向层板,并得到简单的解;1972年惠特尼用双重傅里叶级数,求解了扭转耦合刚度对各向异性层板的挠度、屈曲载荷和振动的影响问题,用这种方法求解的位移既满足自然边界条件,又能很快收敛到解;同年,夏米斯、汉森和塞拉菲尼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另外,蔡为仑在单向层板非线性变形性能的分析方面,亚当斯在非弹性问题的细观力学理论方面,索哈佩里在复合材料粘弹性应力分析等都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混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吸引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力。林毅于1972年首先发现,混杂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zui大应变,已超过混杂复合材料中具有低延伸率的纤维的破坏应变。这一不易理解的现象,于1974年又被班塞尔等所发现,后人称之为“混杂效应”。
复合材料的特性
复合材料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较高。材料的强度除以密度称为比强度;材料的刚度除以密度称为比刚度。这两个参量是衡量材料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比强度和比刚度较高说明材料重量轻,而强度和刚度大。这是结构设计,特别是航空、航天结构设计对材料的重要要求。现代飞机、卫星等机体结构正逐渐扩大使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比例。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设计,即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合理的铺层形式,使复合材料构件或复合材料结构满足使用要求。例如,在某种铺层形式下,材料在一方向受拉而伸长时,在垂直于受拉的方向上材料也伸长,这与常用材料的性能*不同。又如利用复合材料的耦合效应,在平板模上铺层制作层板,加温固化后,板就自动成为所需要的曲板或壳体。
复合材料的抗疲劳性能良好。一般金属的疲劳强度为抗拉强度的40~50%,而某些复合材料可高达70~80%。复合材料的疲劳断裂是从基体开始,逐渐扩展到纤维和基体的界面上,没有突发性的变化。因此,复合材料在破坏前有预兆,可以检查和补救。纤维复合材料还具有较好的抗声振疲劳性能。用复合材料制成的直升飞机旋翼,其疲劳寿命比用金属的长数倍。
复合材料的减振性能良好。纤维复合材料的纤维和基体界面的阻尼较大,因此具有较好的减振性能。用同形状和同大小的两种粱分别作振动试验,碳纤维复合材料粱的振动衰减时间比轻金属粱要短得多。
复合材料通常都能耐高温。在高温下,用碳或硼纤维增强的金属其强度和刚度都比原金属的强度和刚度高很多。普通铝合金在400℃时,弹性模量大幅度下降,强度也下降;而在同一温度下,用碳纤维或硼纤维增强的铝合金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基本不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一般都小,因而它的瞬时耐超高温性能比较好。
复合材料的安全性好。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基体中有成千上万根独立的纤维。当用这种材料制成的构件超载,并有少量纤维断裂时,载荷会迅速重新分配并传递到未破坏的纤维上,因此整个构件不至于在短时间内丧失承载能力。
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简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一般适合于整体成型,因而减少了零部件的数目,从而可减少设计计算工作量并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另外,制作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部件的步骤是把纤维和基体粘结在一起,先用模具成型,而后加温固化,在制作过程中基体由流体变为固体,不易在材料中造成微小裂纹,而且固化后残余应力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