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瑞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化工仪器网免费会员

收藏

色谱法的原理和历史

时间:2016-08-10      阅读:740

          在色谱法中存在两相,一相是固定不动的,我们把它叫做固定相;另一相则不断流过固定相,我们把它叫做流动相。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就是利用待分离的各种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吸附能力等亲和能力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的。

使用外力使含有样品的流动相(气体、液体)通过一固定于柱中或平板上、与流动相互不相溶的固定相表面。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先后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1903年俄国植物化学家茨维特(Tswett)提出色谱法Chromatography)和色谱图Chromatogram)的概念。茨维特使用色谱法 chromatography (来自希腊字, chroma 意思是颜色, graphy 意思是记录 - 直译为颜色记录)来描述他的彩色试验。(令人好奇的是, 俄罗斯名字茨维特意思是颜色。)[1]  他在论文中写到:

1930年以后,相继出现了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薄层色谱等液相色谱技术。

1952年,英国学者MartinSynge 基于他们在分配色谱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关于气-液分配色谱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把色谱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是气相色谱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发展十分迅速的原因。

1958年,基于MooreStein的工作,离子交换色谱的仪器化导致了氨基酸分析仪的出现,这是近代液相色谱的一个重要尝试,但分离效率尚不理想。

1970年中期以后,微处理机技术用于液相色谱,进一步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水平和分析精度。

1990年以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在和国内的迅速发展,为液相色谱技术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分离、纯化、制备的课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有HPLC作预分离等。

上一篇:北京普瑞公司推出非甲烷总烃气相色谱仪即将上市 下一篇:我公司推出产品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仪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