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注重低碳细节为阻止气候变暖做贡献
时间:2009-09-17 阅读:550
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成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聚集于减少工农业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却往往忽视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说,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指的是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他举例说:“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事实上,城市居民的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每天都在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宪恩说:“据测算,1999年到2002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家住北京国美*城的李绍元告诉记者,一家上有一个“碳排放计算器”,自己偶尔计算了一下,100平方米的住房、一辆轿车的三口之家,一年的碳排放近百吨。
气候专家、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副司长李怒云说“在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如果全社会每个人都能够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就是巨大的。”
普通人也能为气候变暖贡献力量
李绍元刚刚入住新居的时候,很不理解地打问物业工作人员,为什么家里的坐便没水而洗手盆的水有水,物业人员告诉他坐便所使用的水是“中水”,不是自来水,而且“中水”也需要刷卡消费,不能随便浪费。“从那以后我们家都养成节约习惯了,滚筒洗衣机和洗手盆的弃水要流到浴缸里面,留着冲洗厕所和洗拖布。”李绍元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像李绍元一样,近年来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绿色环保等理念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从日常生活和消费细节做起,为减少资源消耗以及碳排放贡献自己的力量。随手关灯、步行上班、减少电梯使用、购买小排量汽车、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等行为正成为众多城市居民的自觉行动。
长春理工大学学生王星宇也是该校绿光环保协会的成员。他认为节能就是存在于身边的一个个小事,大家都注意这些节约能源的小事,从看就变成了大事。应该让大家多了解这样的知识,自小就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春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罗星碧说,以大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为例,调低电脑屏幕亮度,每台台式机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9千克;少浪费一公斤粮食,可减排二氧化碳0.94千克。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的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也通过自愿减排、碳汇造林等方式来消除碳足迹。
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仍面临两大“拦路虎”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低碳经济的渐行渐近,社会上奉行“低碳生活”的人也愈来愈多,但要在城市居民中全面实现低碳生活,还面临着粗放生活方式、不良消费嗜好两大“拦路虎”。
专家认为,当前很多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依然很粗放,只顾自己方便舒适,不管日常生活带来的生态成本。福建省经贸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处长黄幼林举例说,现在的家用电器几乎都有待机功能,也就产生了“待机能耗”。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家庭平均待机能耗相当于这些家庭每天都在使用着一盏15瓦到30瓦的长明灯,占城市家庭用电量的10%。仅彩色电视机一项,一年下来就浪费电力几百亿千瓦时,相当于几个大型火电厂白白发电。
在日常消费过程中,众多市民还存在“过度消费”、“面子消费”等不良消费嗜好。记者在一些城市发现,超大型豪宅成为吸引市民眼球的“亮点”、排量在1.8升以上的小汽车比比皆是……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志强说,在住房、汽车等高碳排放领域的消费过程中,一些城市居民存有“你追我赶”式的攀比心理,还有追求大户型、大排量的“好大心理”。
以私人汽车为例,北京市私人汽车拥有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广东今年上半年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同比增16.6%。而根据长春市*支队相关资料统计,2004年到2008年间,长春市汽车保有量递增速度已经达到15%。如果不采取措施,10年后,长春市机动车污染将会超过煤炭,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绿色中国环境权益交易网总裁陈屹飙还认为,现在不少城市都在建“地标”类的建筑,这让人非常担心。因为很多“地标”式的建筑大多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非节能建筑。还有我国本来水资源十分缺乏,一些地方还存在着用自来水浇绿地,到处建设温泉、喷泉等,还有城市的各种装饰灯、霓虹灯彻夜通明,这都是一种过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