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吨脏油被查扣,监管问题浮出水面
时间:2011-09-19 阅读:2918
年来,用地沟油冒充普通食用油的黑色现象在全国各地开始盛行,消费者每每听到“地沟油”这三个字,个个都闻之色变。随着地沟油流向餐桌的现象日益严重,国务院于2010年7月13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提出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
时隔一年,“地沟油”依然屡禁不绝,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7月中旬,在*部部署指挥下,浙江、山东、河南等地*机关破获一起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销售等6大环节于一体的地沟油生产销售“产业链”。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捣毁生产销售“黑工厂”“黑窝点”6个,抓获制售地沟油主要犯罪嫌疑人32人,现场查获用地沟油炼制的食用油成品百余吨。
本网小编认为虽然此次行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出了我国对于“地沟油”的监管机制方面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此次查处的事件,揭开了包括“地沟油”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在内的一条黑色产业链,也涉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多个环节。但是*机关在侦破这起案件时,却没有看到相关执法部门的身影,其结果就是涉及多个环节的地沟油犯罪往往成为监管盲区。
对于“地沟油”的黑色产业链,相关的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在这种“碎片化”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各监管部门应加强协作,通过联合执法、综合整治、监管信息交流和共享、提供行政协助等方式,密切配合,促使食品安全监管权能有效地、无遗漏地实施。
二、跨地域性合作有待加强。非法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往往集中于城乡接合部和城市近郊区;非法经营“地沟油”的场所,往往涉及集贸市场、食品生产小作坊、小餐馆、餐饮摊点等。非法生产销售地沟油的行为,牵涉的领域多、部门多、内容多,涉及的违法行为复杂,涉及的经济组织形态各异,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不仅仅需要当地政府对于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还应加强不同省市地方政府的协作,加强不同省市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
三、地沟油标准缺失。此次行动历时四个月,其中zui主要的一项是因为在中国对“地沟油”没有一个统一的检测标准。*机关在查扣这些“地沟油”后,用目前食用油检测的色度、含水量、酸价指数等常用指标来检测,这些“地沟油”均合格。直到将样品送送到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才测出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高致癌性。无法查明地沟油危害,便无法对犯罪嫌疑人定罪,所以国家应尽快出台针对地沟油炼制食用油检测标准,并对真正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当前,需要对“地沟油”进行综合治理。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应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食品生产经营者也应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公众也应对食品生产中使用“地沟油”的行为予以积极举报。还应创新食品安全监管工具,对“地沟油”检测,有关方面应明确相应检测标准。政府部门应及时公布与“地沟油”相关的信息;同时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监督检查,将日常巡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等检查手段相结合,对“地沟油”现象多发的地区和领域予以重点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