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腔隙性脑梗死(CLL)动物模型

上海申知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商铺

2018/10/12 11:16:57

腔隙性脑梗死(CLL)动物模型

腔隙性脑梗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一型,由脑部深穿动脉及其分支的特殊病变所至。采用脑内大血管注射月桂酸钠可选择性损伤大鼠脑穿支动脉内皮细胞,导致微小动脉内原位血栓形成,从而建立大鼠腔隙性脑梗死模型。

(1)复制方法  雄性大鼠,体重为250~300g。经腹腔注射戊巴妥钠(按50~60mg/kg体重的剂量)或水合氯醛(按350~400mg/kg体重的剂量)麻醉后,剪除颈部毛发,手术区皮肤常规消毒。颈部切口,分离右侧颈总、颈内和颈外动脉,结扎同侧枕动脉、甲状腺上动脉、翼腭动脉及颈外动脉远心端。PE-50导管插入颈内动脉,向颈内动脉内缓慢注入含100μg的月桂酸钠溶液0.1ml,期间用微动脉夹暂时夹闭颈总动脉。术毕结扎颈内动脉,缝合切口,并消毒创面。48h后,动物麻醉后PE-50导管插入颈总动脉。第2次注射同等量的月桂酸钠溶液于颈总动脉,随后结扎颈总动脉。

(2)检测方法和指标

1)行为学检测于第2次注射月桂酸钠3d后对动物进行行为学检测。

①姿势反射试验:距地面1m提起鼠尾,通过观察其双前肢的姿势进行评分。无神经功能缺损者为0分,表现为双前肢伸展;轻度神经功能缺损者为1分,表现为左前肢贴向前胸;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为2分,除有1分的表现外,其上半身卷曲。

②肢体不对称应用试验:试验在直径20cm,高30cm的圆桶中完成。正常情况下,大鼠在圆桶中用双前肢触及桶壁,且应用双侧前肢的频率应该相等。有缺血损伤的鼠偏瘫侧肢体应用较少。可应用下列公式进行评分。

(右前肢独立应用的次数-左前肢独立应用的次数)÷(右前肢独立应用的次数+左前肢独立应用的次数+双侧前肢同时应用的次数)

2)组织学检测  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10%甲醛固定鼠脑,从前脑额极起,每隔2mm冠状切片(片厚5βm),共取5片,第3片即可包含海马区。磷乌酸苏木精染色(PTAH)行组织学观察;勒克司坚牢蓝-HE染色(Luxol fast blue-HE, LFB-HE)用以进行脑梗死面积测定;也可进行透射电镜技术制备成半薄片和超薄片,在电镜下观察。取材部位包括注药侧大脑中动脉、海马、皮质和丘脑区域。

(3)检测结果

1)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  在姿势反射试验中,70%以上的动物出现轻、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在肢体不对称应用试验中,脑损伤的动物平均分数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

2)光学显微镜分析  PTAH染色镜下见部分小血管周围间隙扩张及周围脑组织水肿。白质内穿支小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内血小板附壁,血小板之间纤维蛋白丝早期形成;LFB-HE染色见大鼠注药侧大脑半球的皮质、丘脑、海马区有多发的腔隙梗死灶,组织片染色表现为淡染病灶。有早、中、晚期的软化灶,有的病灶中心囊性变。

3)超微结构分析  大鼠注药侧大脑半球的皮质、丘脑、海马区可见毛细血管内皮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隆起。部分管腔可见坏死脱落的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外侧星形细胞足突不同程度肿胀,血脑屏障破坏,血管邻近的神经细胞固缩。注药对侧大脑半球毛细血管内皮完整、无损伤,星形细胞无肿胀。注药侧大脑中动脉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无破坏。

(4)模型特点  月桂酸钠可选择性损伤穿支动脉内皮细胞,对大脑中动脉无影响。穿支动脉周围间隙的增加表明月桂酸钠对内皮细胞可能是一种直接的损害,由此而导致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损伤后的小血管壁可触发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与凝血系统共同参与血栓的形成,所形成的微血栓位于受损小动脉的原位,且包含有纤维蛋白丝。电镜下受损血管周围的神经元固缩,显示随后发生的小梗死灶与局部微血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血流在从大动脉流向小动脉的过程中速度是逐渐减慢的,因此推测月桂酸钠与穿支动脉壁之间的接触时间大大长于与大动脉的接触时间,这一时间的不同是造成选择性穿支动脉内皮损伤的原因。月桂酸钠损伤穿支动脉内皮的程度有赖于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两个因素,以100μg/次,2次注射为宜。这是造成穿支动脉内皮损害,并能在原位形成小梗死灶,同时对大脑中动脉不造成损害的合适条件。

(5)比较医学  CLI在临床表现为相应的腔隙综合征,两次注射月桂酸钠的过程基本模拟临床CLI患者急性期的发病特点。月桂酸钠注射3d后大多数动物行为学表现异常,这与部分患者于发病后72h左右症状达高峰相吻合。实验第6日大多数鼠有多发的小梗死灶存在,病变多分布于丘脑、海马、皮质,符合临床CLI病灶的分布特点。梗死灶大小也符合CLl的诊断标准。此模型为研究该病的病理生理和开发针对性强的神经保护剂具有的价值。

相关产品

猜你喜欢

当前客户在线交流已关闭
请电话联系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