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因素都会影响X线成像质量,包括硬件因素(X线机性能及参数设置、图像处理、辅助设备(滤线珊等))、动物因素(肥胖/运动等)等。
1 X线发生装置-球管
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产生电子的灯丝、电子运行的高真空环境、阳极靶面等,其中任何硬件出现损伤或破坏都可能导致发射出来的X线不合格或不发射X线、发射不足量或不足质的X射线,从而引起图像质量的下降。
2焦点
焦点是电子撞击靶面的位置,也是X线产生的位置,焦点的大小即电子撞击阳极靶面的接触面的大小。焦点的大小影响数字图像的清晰度。焦点越大,图像边缘越模糊,即半影较明显,图像越不清晰,反之,焦点越小,图像边缘约锐利,图像越清晰。有些设备有两组不同大小的灯丝,较大的灯丝产生较大的有效焦点,较小的灯丝产生较小的有效焦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尝试使用小焦点产生较大mA时,容易发生灯丝过热或融化。所以临床操作者使用大小焦点时要慎重,而且大焦点对于临床诊断已足够。
3参数设置
3.1 kV/mAs
对于传统屏片系统,曝光条件(kVp/mAs)的微小改变即可引起图像曝光度(黑白度)的很明显的改变(曲线斜率较大);只有很窄的曝光范围可以得到合格的图像。但对于数字系统,曲线斜率很小,很宽泛的曝光条件(更多的kVp/mAs组合)即可得到一个合格的图像,即数字系统的曝光容忍度较大,所以曝光条件对于现在的数字系统来说不再像传统屏片系统那么苛刻。但这并不意味着曝光条件可以随便设置,数字系统如果曝光条件设置不合理,同样存在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
3.2 曝光时间
曝光时间和mA的乘积决定了X线的量。一般对于胸部X线检查,尤其是呼吸急促病患的检查,曝光时间太长会导致运动伪影,从而引起图像边缘不清晰。通常要求的曝光时间最短能达到0.04s即可,这个曝光时间下,即使呼吸急促的病患检查,也一般不会产生肉眼明显可见的运动伪影。但曝光时间太短,为了达到所需求的mAs,需要更高的mA,所以这就要求机器的mA峰值或功率不能太低。
4 滤线栅
当体厚较大时,容易出现较多散射线,散射线会导致X线片对比度下降,产生灰雾现象。滤线栅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散射线带来的干扰。一般来说当体厚>11cm时,建议使用滤线栅。但要注意的是,滤线栅不仅阻挡了散射线,还阻挡了部分原射线,所以当使用滤线栅时建议增加投照条件。图14展示了滤线栅工作的模式图,可见滤线栅阻挡了射线由于与物体发生作用后产生的散射线,并阻挡了部分投照在组成滤线栅的铅条上的原射线,只允许与栅空平行的原射线通过。
5.探测器及系统图像后处理算法
数字图像的探测器的质量对于我们接收X线信号较为重要,如果探测器损坏,那么损坏部位就无法接收X线,无法形成图像。且探测器的加工工艺对于探测器的使用寿命及成像有很大影响。探测器的加工工艺会影响到达探测器的X线能不能形成图像,有些加工工艺可能会使探测器对接收到的X线较为敏感,有些不敏感的就会损失部分有效X线。
图像后处理算法对于成像特别关键,且即使同样的图像后处理算法,但不同厂家、不同探测器也会有很大差别,所以DR图像的核心参考是探测器与图像后处理算法两者之间的匹配。这就需要系统软件工程师根据临床医生的需求进行设计,最终给出较优化的匹配条件及适合这个匹配的投照条件。
6 动物因素
6.1 运动
运动会导致图像模糊,产生运动伪影,所以拍摄X线片时保持动物安静。但对于呼吸窘迫的动物,无法避免呼吸产生的运动伪影时,尽量降低曝光时间来最大限度的减少运动伪影。
6.2 肥胖
动物肥胖或体厚较大都会导致散射线较多,散射线的增加就会降低图像对比度,使图像模糊,临床上,为避免此现象,对于体厚较厚及肥胖的动物建议使用滤线衫。
数字系统成像的原理较复杂,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原理及影响因素等,才能将数字X线成像的作用发挥到至大,从而为我们临床更好的服务。以上是个人对于现在数字系统DR成像的一些理解,希望能对临床医生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