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国具有远见的经济开发区正致力于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合同式研发外包(CRO)与合同式生产外包(CMO)机构的投入,推进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这一战略足见明智,因为大多数CRO和CMO活动往往与创新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已为其打造了检视任何一种新方案可行性的能力、以及创新友好的环境。从顶层设计层面而言,中国政府新近宣布的"健康中国2020"方案也为卫生保健事业赋予了战略要义。
跟据意大利化学通用制药协会(CPA)的预测,在今后3-4年内,中国CRO和CMO在全球将由目前的7%-10%增长至接近20%。而推动高增长的主要引擎将来自工业园和开发区,——在那里,创新和研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这个自1998年以来连年被中国商务部评选为*尖的工业园,通过打造先进的产业链而促进园内企业在研发活动中的跨界与交互协作。例如,2012年在天津开发区揭牌成立的一个生物信息计算联合实验室,借助使用"天河一号"这一当时位列二的超级计算机来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在作人类基因信息关联分析时,传统上需要300多天完成的工作仅需三个多小时即能得出结果。
提升协作的价值
为了进一步促进CRO和CMO在中国的发展,建立企业集群之间的协同效应对于产业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天津开发区看到一个多元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中既包括生物外包企业、同时还有生物制剂、中医药企业、医疗设备制造商,等等。
企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协同合作,而且能够更加一体化地来促进发展本地市场,埃森哲公司的研究认为这样的趋势将进一步显现。负责生命科学产业咨询业务的埃森哲全球董事总经理Anne O'Riordan向《生命科学》杂志表示:"一个重点围绕产业集群的策略,能帮助企业发展一个更具聚合性、更贴近客户的产业策略。"
发展这样的产业纽带、直至生成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绝非易事,但是像天津开发区这样的区域却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它。——园区帮助落户企业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并提供CRO和CMO蓬勃发展亟需的基础设施;从事生物外包的凯莱英医药化学公司就是天津开发区成功孵化的杰出企业之一。通过园区的帮助,该公司还成功地获得来自中国国家开发银行300万元(约合47万美元)人民币——这一的签约也对其他从事生物外包的企业产生了良性的辐射力,带动了整体生物医药产业的升级与国际化。
开发区科技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李宏亮表示:"对制药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仅仅具有*级的'硬件设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一个整体的支持计划。"他介绍说,天津开发区为制药企业提供的支持体系涵盖了申请、资本募集、人才支持、到知识产权、市场营销和业务发展、法律和环境政策合规等诸多领域。
期待更大的飞跃
生态圈战略带来了诸多有益的节点和纽带:助推国际优秀的医药品牌公司与中国国内公司进行创新化的多赢合作。在2012年5月,天津开发区企业康希诺生物技术公司成功签约美国马里兰州的Aeras公司,双方共同推进结核病疫苗Ad5Ag85A的研发;而受益于园区对企业的全环节支持,这些疫苗现即将进入临床试验期。
事实上,仅2013年,整个开发区就有10余个新药获得临床试验批件,还有10余个研发项目入选中国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到2015年,天津开发区生物医药产值将达到年均增长25%。届时,年产值达5亿元(约合79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生产企业预计将超过20家、研发机构超过30家、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超过150家;区内研发投入预计将占到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0%...更多的协同合作和生物医药创新将令世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