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远离艾滋病重在预防,即将到来的12月1日,是又一个世界艾滋病日。当前,艾滋病已演变成一个非常严重的性问题,每年死亡人数高达几百万。 在同艾滋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预防感染一直是重中之重。
“艾滋病的预防关键在自己,把握得好就不会被感染。病毒的传播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加以控制。关键还是让公众了解到艾滋病是怎样传播和流行的、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保护自己,这对于艾滋病防治至关重要。”*院士曾毅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应以预防为主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
据曾毅介绍,艾滋病zui初是1981年在美国洛杉矶的五个青年人身上发现的。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报告从艾滋病人中发现新病毒。
在中国,艾滋病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舶来品”,但造成了巨大的危害。2010年中国传染病流行情况调查显示,艾滋病死亡人数占法定传染病死亡人数的近一半之多,位列五种传染性疾病(艾滋病、肺结核、梅毒、痢疾、淋病)死亡人数*。
曾毅认为,面对艾滋病在中国的“登陆”和不断传播,就目前的药物和医疗水平来说,虽然治疗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甚至可以长期生存,但还是应以预防为主。
“全面普及艾滋病传播知识,让公众能时刻保持对艾滋病的警惕,是预防艾滋病毒感染、避免惹‘艾’上身的zui有效途径。”曾毅表示。
切断“性”传染链
曾毅说,通过对比1985~2010年HIV传播途径构成数据可以清晰地发现,通过性传播的比例在逐年增大,而通过注射、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的比例在逐年减小。
此外,目前中国出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中年乃至老年艾滋病病例开始增加。
“一个zui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老年人生理年龄普遍延长,老年同居、婚外性行为不断增加,HIV在男男同性恋中传播得也很快。”曾毅表示,由此可见,切断“性”这条传染链在预防艾滋病战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家:远离艾滋病重在预防,曾毅谈到,中科院的专家曾联合向*呈报“关于迅速遏制艾滋病在我国的蔓延的呼吁”以及“关于全面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建议”,其中提出了一些上控制艾滋病的成功经验。例如,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广泛推广安全套的使用,规范性病治疗及管理,进行代替疗法等。
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都在不断应用。
不断探索治疗之路
虽然德国曾报告应用骨髓移植治愈一例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未研究出能普遍应用、可以*治愈艾滋病的治疗方案。
曾毅解释说,主要原因在于艾滋病毒处在不断变化当中。因此,加强疫苗研究十分重要。目前,世界各国在治疗和预防性疫苗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南非研究的HIV DNA治疗性疫苗能降低病毒载量,该疫苗拟计划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
除了治疗性疫苗,基因治疗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可以通过基因打靶技术,人为构建能抵抗HIV的基因,将这种携带有抗HIV基因的特殊干细胞输入艾滋病患者体内,不仅能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还可抵御HIV进一步侵入。”曾毅介绍说。
我国也在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控制目标:到2015年年底,力争将艾滋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20万人左右,新发感染数较2010年减少25%,病死率较2010年下降30%。
“打败艾滋病毒是一场持久战。相信通过政府、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完成这个目标。”曾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