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Anti-DDC抗体,多巴胺脱羧酶抗体APC实验原理

上海瑞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6/7/27 8:14:46

【实验原理】  1. 薄层色谱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 薄层色谱是一种快速、简便、、经济、应用广泛的色谱分析方法。薄层色谱的特点是可以同时分离多个样品,分析成本低,对样品预处理要求地,对固相、展开剂的选择自由度大,适用于含有不易从分离介质脱附或含有悬浮微粒或需要色谱后衍生化处理的样品分析。  3. 固定相或载体 zui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 、硅胶H、 硅胶HF254,其次有硅藻土、硅藻土G、氧化铝、氧化铝G、微晶纤维素、 微晶纤维素F254等。 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直径为10~40μm。薄层涂布,一般可分无粘合剂和含粘合剂两种;前者系将固定相直接涂布于玻璃板上, 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的粘合剂,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 (CaSO4.2H2O在140℃烘4小时),混匀后加水适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5~0.7%)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玻璃板上。也有含一定固定相或缓冲液的薄层。 4. 完成TLC分析通常需经制板、点样、展开、检出4步操作。  5. 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经吸附剂时,有机物各组分会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而吸附力弱的组分则滞后,由于各组分不同的移动速度而使得她们得以分离。物质被分离后在图谱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f表示
    R f = 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Rf只是一个常数,因此可以用Rf作为定性分析的依据。    6. 影响Rf的因素很多,如展开剂,吸附剂,薄层板的厚度,粒度,温度等均能影响。实验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一块板上同时点一个未知物和一个已知物,进行展开,通过计算Rf值来确定是否为同一化合物。
实验步骤】  1. 调浆铺板:称取3g硅胶GH254于100ml的小烧杯中,加入9.5ml7%的CMC溶液,用玻璃棒快速充分搅拌成糊状,五分钟内将其均匀倒在五块载玻片上,利用手的震荡使糊状物在载玻片上分布均匀。 2. 干燥,活化:将均匀制备好的板放在平整表面,自然晾干。将其放入110℃的烘箱中烘烤1h。 3. 样品液的准备:将一片APC药片用纸包碾碎转移至100ml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将上层液体倾至分液漏斗中,加入5ml的CH2Cl2,震荡分层,将有机层分至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的无水MgSO4,盖表面皿,备用 4. 点样:在层析板下端1.0cm处,(用铅笔轻轻在层析板下端两侧化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出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取拉好的毛细点样管,分别蘸取APC药片溶液、阿司匹林纯样品,点于原点上(左边点药片溶液,右端点纯试剂)(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毛细管不能将薄层板表面弄破,样品斑点直径在1到2mm为宜!)另取两块薄层板,分别点APC药片溶液和啡因纯试剂样品和APC药片溶液与乙酰苯胺纯试剂。取管口平整的毛细管,于画线处轻轻点样(毛细管刚接触薄板即可)。样点间距1-1.5cm,斑点一般不超过2mm(注:因溶液太稀或样点太小,可重复点样。但应在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点,以防样点被溶解掉。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影响分离效果)  5. 取5ml的展开剂倒入广口瓶中,将层析板放于展开瓶中,立即盖上瓶塞,(薄层色谱的展开,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展开剂前沿距离层析板上沿1cm时将层析板取出,立即标记前沿,用吹风机吹干后,置于紫外灯下观察,用铅笔标注(范围,浓度中心点) 6. 实验结束后将废硅胶刮至垃圾袋,板洗干净后送回原处。  【注意事项】  1. 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
纹;过稀,水分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  2. 软板点样需很轻,否则固定相会粘到点样管下方。 3. 一根点样管只能点一种样品,否则有交叉污染。

相关产品

当前客户在线交流已关闭
请电话联系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