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化工仪器网初级15

收藏

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

时间:2011-11-16      阅读:732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DDM)患者的胰岛细胞郎罕细胞的自身抗体,在1974年被发现并命名为胰岛细胞抗体(1CA)。由此激发了人们努力识别其靶抗原的热情。1982年,利用32S标记的大鼠胰岛细胞溶解产物与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进行免疫沉淀实验得到64kD的特异性胰岛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64kD蛋白的相应抗体可出现在1型糖尿病发作前期。1988年发现,谷氨酸脱羧酶作为一个自身抗原出现于为极为罕见的神经疾病即stiflman综合征(SMS)中,SMS通常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相关,由于上述胰岛细胞中64kD抗原分子量与GAD相似,以此为线索在1990年证明GAD即是IDDM中64kD的自身抗原。

致病作用 现有的证据表明GAD抗体不是I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事实上,GAD抗体在一定程度上保护β细胞避免进行性破坏。将I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单个核细胞转移至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的小鼠,致使一些小鼠产生GAD抗体,但未发现有β细胞功能的损伤或胰岛细胞破坏的现象。此外,ICA阳性但无I型糖尿病或胰腺β细胞胰岛素释放受损人群中可检出GAD抗体。从:NOD鼠的研究中得到GAD抗体具有保护作用的线索。在自发性自身免疫性I型糖尿病NOD模型中,低龄雌鼠出现GAD抗体的频率和滴度均较高,但发生糖尿病率较低。但目前也有一些报道显示GAD反应性T细胞在NOD鼠发病中起作用。胸腺内、静脉内或腹膜内注射GAD65及腹膜内注射GAD67可延缓或防止胰岛炎和糖尿病的发生,同时伴随GAD反应性T细胞增殖降低。

尽管缺乏GAD对人类工型糖尿病有致病作用的直接证据,但经证敌抡锒螴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GAD65反应性T细胞,其T细胞识别的部位在GAD65 C末端第473-555氨基酸之间,另外在I型糖尿病患者中检测到GAD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

与SMS相比,I型糖尿病的抗体仅与构型表位结合。IDDM:血清能免疫沉淀完整的GAD65分子及包含第188-585氨基酸的大片段多肽,但不能沉淀更小的片段。GAD65的抗原表位靠近第244-585氨基酸,远处N末端氨基酸的缺失不影响抗体的结合性,且GAD65和GAD67有相似的表位。GAD有两个*的抗体结合位点,一个位于240-435,一个位于451~570。GAD67的大多数表位位于蛋白中部或C末端1/3蛋白,与GAD65有高度的同源性,鼠GAD67三个跨膜片段,经ELSIA检测均有活性。

GAD与柯萨奇病毒B4的P2-C蛋白的一小段区域有相似性,可见分子的模拟机制可能对GAD性自身免疫疾病中起作用。柯萨奇病毒B4能感染p细胞是一个重要的流行病学线索。此外,柯萨奇病毒B4中含有与GAD分子中的引起T细胞增殖的抗原表位相同氨基酸序列KXXPEVKEK,这一事实也支持了分子模拟理论。用16-met柯萨奇P2-C以及包含恒定序列KXXPEVKEK的GAD65多肽免疫小鼠,结果仅在NOD鼠中出现T细胞反应,在其他9个鼠系中未见,也仅这一鼠系中发生了反应性T细胞交叉识别。由此说明鼠T细胞交叉反应性受糖尿病相关的NODMHCⅡ类等位基因I-Ag7限制。证明功能模拟机制的直接证据是致病性T细胞克隆识别共有序列。在抗体水平发生分子模拟的基础是阅读框内有相似的线性序列。柯萨奇病毒感染后鼠血清中存在能够与GAD65及P2-C蛋白多肽反应的抗体,甚至仅识别GAD65多肽抗体。另外,一些1型糖尿病血清与GAD65蛋白、P2-C和GAD65多肽均可发生反应。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人源性抗GAD单克隆抗体仅识别与P2-C同源的GAD65序列,并不与柯萨奇B1-B6来源的病毒抗原结合。其他感染原包括分枝杆菌和人热休克蛋白(hsp60),Ku山in病毒、流行性脑炎病毒、WesternNile病毒和Murray Valley脑炎病毒,也存在与GAD65相似的序列片段,但他们的重要性还不清楚。

IgG亚型可影响T细胞反应特征,因而可能介导免疫病理作用。新诊断为I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存在天然的脑GAD IgGl+IgG3抗体,另一方面,ICA阳性但不发展为IDDM的人,血清中抗GAD IgG2+IgG4抗体占优势,因而GAD抗体IgG亚型的测定是正确预计患1型糖尿病风险的有效方法。
通过双胞胎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中一位患l型糖尿病,另一位发病率13%~34%,而异卵双生子的发病率2.5%一5%。由此说明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也可影响GAD抗体。对同卵双生儿的研究中发现,1型糖尿病的同胞GAD抗体为阳性。白种人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主要是HLA-DQ3,4及DQ2,8;DR2、DQ6是保护基因。HLA-DQ2,8与14岁后发病的1型糖尿病相关性更大。

上一篇: 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1型糖尿病检测方法临床意义 下一篇: 基因表达分析新技术(二)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