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t (pan) (C67E7) Rabbit mAb

Akt (pan) (C67E7) Rabbit mAb

参考价: 面议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2024-07-05 16:21:57
954
产品属性
关闭
上海优宁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优宁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3
收藏

组合推荐相似产品

产品简介

抗体名: Akt (pan) (C67E7)兔单克隆抗体 浓度: 见优宁维 % 靶点: 见优宁维 宿主: 见优宁维 用途范围: 详见说明书 ......

详细介绍

温馨提示:优宁维所有产品和服务仅用于科学研究,不用于临床等诊断及其他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也不为任何个人提供产品和服务)! 

反应性 H M R Mk Dm
灵敏度 内源性
MW (kDa) 60
来源/同种型 兔 IgG

应用关键词:

物种交叉反应性关键词:

产品使用信息

应用 稀释度
蛋白质印迹法 1:1000
免疫沉淀法 1:50
免疫组织化学(石蜡) 1:300
免疫荧光法(免疫细胞化学) 1:400
流式细胞术 1:100

保存

保存在 10 mM sodium HEPES (pH 7.5)、150 mM NaCl、100 μg/ml BSA、50% 甘油和低于 0.02% 的中。-20℃ 保存。切勿分装抗体。

特异性/灵敏度

Akt (pan) (C67E7) Rabbit mAb 可检测 Akt 总蛋白的内源水平。该抗体不与其他相关蛋白发生交叉反应。

物种反应性:

人, 小鼠, 大鼠, 猴, 黑腹果蝇

基于 99% 序列同源性预测发生反应的物种:

来源/纯化

使用与小鼠 Akt 羧基末端序列残基相对应的合成肽,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来产生单克隆抗体。

背景

Akt 也称作 PKB 或 Rac,在控制存活和凋亡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1-3)。这种蛋白激酶由胰岛素和多种生长和存活因子激活,并在涉及 PI3 激酶的 wortmannin 敏感通路中发挥作用 (2,3)。通过磷脂结合过程并由 PDK1 在 Thr308 位点磷酸化激活环 (4) ,以及通过羧基末端内部 Ser473 处的磷酸化激活 Akt。曾经功能难以捉摸的 PDK2 可在 Ser473 处磷酸化 Akt ,它被鉴定为在含 rictor 和 Sin1 的雷帕霉素中的非敏感复合体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 (mTOR) (5,6)。Akt 通过磷酸化和失活几种靶标(包括 Bad (7)、叉头转录因子 (8)、c-Raf (9) 和 caspase-9)而抑制凋亡,进而促进细胞存活。PTEN 磷酸酶是 PI3 激酶/Akt 信号转导通路的主要负向调节分子 (10)。LY294002 是特异性 PI3 激酶抑制剂 (11)。Akt 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通过磷酸化和失活 GSK-3α 和 β 调节糖原合成 (12,13)。Akt 还可以在胰岛素刺激转运葡萄糖中发挥作用 (12)。除其在存活和糖原合成中的作用外,Akt 还通过防止 GSK-3β 介导的磷酸化和 cyclin D1 降解 (14),并通过负向调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 p27 Kip1 (15) 和 p21 Waf1/Cip1 (16),参与细胞周期调节。Akt 还通过直接磷酸化含有 raptor 的雷帕霉素敏感性复合体中的 mTOR,在细胞生长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17)。更重要的是,Akt 磷酸化并失活结节蛋白 (TSC2)(在 mTOR-raptor 复合体中 mTOR 的抑制分子)(18,19)。
  1. Franke, T.F. et al. (1997) Cell 88, 435-7.
  2. Burgering, B.M. and Coffer, P.J. (1995) Nature 376, 599-602.
  3. Franke, T.F. et al. (1995) Cell 81, 727-36.
  4. Alessi, D.R. et al. (1996) EMBO J 15, 6541-51.
  5. Sarbassov, D.D. et al. (2005) Science 307, 1098-101.
  6. Jacinto, E. et al. (2006) Cell 127, 125-37.
  7. Cardone, M.H. et al. (1998) Science 282, 1318-21.
  8. Brunet, A. et al. (1999) Cell 96, 857-68.
  9. Zimmermann, S. and Moelling, K. (1999) Science 286, 1741-4.
  10. Cantley, L.C. and Neel, B.G. (1999)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6, 4240-5.
  11. Vlahos, C.J. et al. (1994) J Biol Chem 269, 5241-8.
  12. Hajduch, E. et al. (2001) FEBS Lett 492, 199-203.
  13. Cross, D.A. et al. (1995) Nature 378, 785-9.
  14. Diehl, J.A. et al. (1998) Genes Dev 12, 3499-511.
  15. Gesbert, F. et al. (2000) J Biol Chem 275, 39223-30.
  16. Zhou, B.P. et al. (2001) Nat Cell Biol 3, 245-52.
  17. Navé, B.T. et al. (1999) Biochem J 344 Pt 2, 427-31.
  18. Inoki, K. et al. (2002) Nat Cell Biol 4, 648-57.
  19. Manning, B.D. et al. (2002) Mol Cell 10, 151-62.

上一篇:兔单克隆抗体五大优势 下一篇:小鼠模型体内研究特色抗体
热线电话 在线询价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

当前客户在线交流已关闭
请电话联系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