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日记(二十)- 有效的数据收集是较省时间的方式据- X射线衍射XRD
时间:2024-09-05 阅读:1319
从工作开始接触化学小分子晶体学,经常见的一句话:高角度没点,怎么办?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隐藏着诸多未解之谜。尽管它十分普遍,但每次听到,我总会陷入沉思。我明白提问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表达出晶体的衍射能力怎么样?所谓的“没点”又表示着怎样的具体情况?然而多数情况下,稍微问一下,就发现“高角度没点”只是空洞的诉求。
分辨率,衍射能力,这是晶体学里重要的东西。然而化学晶体学很多时候都在弱化这些基础。高角度无点,但晶体的分辨率是.9A?1.1A?1.5A?3A?还是更低?这些数字背后,其实表示着截然不同的衍射能力和晶体质量。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所有问题都只说是“高角度没点”?
关于回答也挺有意思。有人回答用更强的光源,有人回答用低温就好了,也有人回答去同步辐射。为什么就没有人反思晶体本身呢?
其实每个晶体都有自己的衍射能力的上限,哪怕是用宇宙再强的光源也无法突破这个极限。我们在书本上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是晶体。意思是,晶体会形成很美的衍射点,Bragg衍射嘛。但晶体才是晶体学工作者的生活常态。
其实晶体的结构因子是连续的,是一种波函数。在晶体加持下,连续的波相干加强,在衍射图上就只剩下了我们能看到的衍射点。然而晶体,比如结晶性不好,排列无序,晶体内部溶剂无序等,衍射图上就不会有高分辨率的衍射点,衍射图上也会出现模糊和波纹。所以什么样的晶体,就会有什么样的图案。即便并不是明显的衍射点,那些衍射的花纹信号也是晶体结构的体现。但垃圾的晶体永远不会有高质量的衍射数据,这永远是定律(这是每个做蛋白晶体的人都有的深刻感悟,然而对于小分子晶体世界却是另一番镜像)。那么问题来了,0.83 A 这么一个空洞的数字,是谁来规定所有的晶体都要达到的呢?
▲图1 :晶体和非晶体 图片来源Nature 2016,530,202-206
数据收集的怪相
小分子晶体收数据或者处理处理数据有个奇怪的现象,不管什么晶体,都去固定在Mo靶 0.77 A or Cu靶0.83A。假设一个晶体的衍射能力极限是1.1A,那么收集或处理到0.83A的意义何在呢?当然我知道这是唯checkcif带来的搞笑吐槽。
日前看到一个数据,甚是困惑:这晶体为什么要收?又为什么这么收?
首先,这个晶体衍射很弱,为什么只用5s的曝光?蛋白晶体也是一样。好像被同步辐射惯坏了一样,曝光时间稍微长点就好像不可思议一样。晶体衍射实验就是拍照。如同夜晚光线弱了,要拍出清晰的照片不应该使劲增加曝光时间么?逼近分辨率上限的办法就是增加曝光时间。
▲图2 Frame…
第二,这个分辨率已经很低了,为什么数据要收到0.83A呢?这张衍射图的分辨率范围是1.3A 到 0.84A。然而据目前的曝光时间看,这个分辨率不会有任何衍射信息出现。而这里的曝光时间是15s,整个数据收集了10个小时,其中9个小时在收集空白的衍射图。然后抱怨解析不出结构。抱歉,这样的分辨率设定是在浪费时间。
▲图3 Frame…
有效的Cu靶数据收集
我在培训的时候,一直在强调一件事: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晶体和无效的数据收集上。不要把0.83A 当成“定理”一般供奉着,去浪费机时。有好的晶体分辨率可以到0.3A,自然也有不好的晶体,分辨率让人头疼,但这都是晶体真实的一面。
晶体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阐释分子或者晶体结构,如果这个目的可以达到,那么任何分辨率的数据都应该是有效的数据。所以如果某种晶体才试了很多次之后,极限可以达到1.1A,那这个数据就有收集的理由。即便是采集一天一夜,这也是个有效的数据。100个垃圾的数据也比不上一个有效的数据。
我们只需要设置目标分辨率为1.0 A 就可以保证衍射图上大部分数据是有效的数据,而不至于再浪费时间。目标降低了(有意义的降低)也就大幅度的缩短所需的衍射图数目,这样即便分配给每张衍射图数倍的曝光时间,总体时间反而更短。
▲图4 同样是10个小时的数据,结果大不相同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逻辑,不是吗?
我很困惑,晶体学在不断的进化,为什么我们的思维模式在不断的退化,变得更加的死板。
晶体学里并没有那么多恒定不变的定理,只是我们人为地固化了。所以忘掉死板的0.83 A吧,顺便正确理解checkcif的意义。
转载于《布鲁克X射线部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