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化工仪器网高级4

收藏

安捷伦 8700 LDIR 红外成像慧眼识微粒,为注射剂安全把关

时间:2024-12-25      阅读:42

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是指除气泡外的非故意存在于溶液中的可移动不溶性粒子。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一旦进入体内,由于可随血液流动却不能被代谢,将对人体造成难以发现和潜在的严重危害,并可能导致身体的多项不良反应。因此,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有效控制将关系到注射剂的安全。

 

现阶段,随着临床上注射剂的大量使用,由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案例不断发生。国内外药典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进行了严格控制。其中,《中国药典》、《美国药典》、《欧洲药典》以及《日本药典》等均采用光阻法和显微镜法对注射剂中 ≥10 µm 的不溶性微粒进行了监控。

 

光阻法

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被不溶性微粒所阻挡,从而使传感器输出的脉冲信号发生变化,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成正比。这是光阻法能够识别颗粒并实现粒径统计的基本原理。光阻法可直接检测所有无色和有色澄清溶液,无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检测方法快捷、方便且结果重现性好。但是光阻法不适合测试粘度过高或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测试易产生气泡的注射剂。

 

显微计数法

显微计数法是在空气净化条件下,将一定体积的样品过滤在滤膜上。然后在 100 倍放大倍数的视野下,分别测定颗粒最长直径 ≥10µm 和 ≥25µm 的微粒。最后按照测试颗粒总数计算出供试品中每1mL或每个容器中所含不溶性微粒的数量。药典方法中规定,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显微计数法采用人工计数,且需要人眼对颗粒进行识别,对于粒径较小且与滤膜颜色对比度不明显的颗粒很容易漏检,造成人为结果误差。

鉴于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测试的限制,我们希望找到一种能够结合两种方法优势的解决方案,在实现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颗粒数准确定量的同时,能够对每个颗粒进行定性分析,以方便用户能够进行污染物溯源及产品质量控制。因此,安捷伦在最新一代 8700 LDIR 红外成像技术的基础上,为用户开发了不溶性微粒全自动定量及定性解决方案。

 

8700 LDIR 红外成像光谱仪不溶性微粒自动定量及定性解决方案

8700 LDIR 红外成像是集样品光学显微测试及红外光谱采集功能为一体的一款设备。仪器采用量子级联激光器作为光源,结合快速扫描光学元件,可提供快速、清晰的高质量图像和光谱数据。搭配高度智能化的 Clarity 测试软件,用户通过一键式调用测试方法包即可实现样品的测试。测试完毕后,软件将提供包括颗粒总数、颗粒高清图像、定性结果统计列表以及粒径分布统计列表等完整信息的测试报告。

图片

下面以某品牌 2mL 安瓿瓶样品为例,样品不溶性微粒测试的工作流程如下:

 

01 样品过滤

样品无需任何处理,直接掰开瓶口后用注射器吸取样品并滴到金属滤膜上直接过滤。待抽滤结束后将滤膜直接安装在样品底座上。操作流程如下:

图片

02 样品测试

将样品置入样品仓内。首先,软件利用 1442 cm-1 对滤膜上选取位置进行快速成像扫描,仪器利用光的散射原理自动识别测试区域内粒径大于 6µm 以上的颗粒并进行计数和高清图像采集;然后,依次采集每个颗粒的红外谱图后自动与软件中内置标准谱库进行定性比对。工作流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图片

报告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01 滤膜成像结果

如下图所示,从左至右依次为滤膜的可见光图像、红外成像图以及不同颜色标记定性结果的颗粒分布图。

图片

 

02 每个颗粒的具体信息

在每个颗粒的具体信息选项下,用户可以轻松查看每个颗粒的高清图像、尺寸信息以及定性结果。

图片

 

03 颗粒粒径统计列表

从测试结果的粒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颗粒的粒径分布在 10-100µm 之间,其中以10-25µm 的颗粒占比最高。

图片

 

04 颗粒定性结果统计列表

软件中提供常见污染物颗粒的标准谱图,同时软件也支持用户自建库的需求,如根据特定品种建立最适合的颗粒定性谱库。从测试的样品结果看,不溶性微粒中主要包含蛋白、玻璃渣、聚酰胺(尼龙)以及合成纤维等。

图片

 

 

8700 LDIR 红外成像光谱仪测试注射剂中不溶性颗粒方案优势

 

测试流程自动化程度高

 

无需操作人员干预,最大程度避免了人为误差

 

10μm 及以上颗粒数准确定量

 

粒径分布信息自动统计

 

可提供颗粒高清图像及可用于形态分析的数据参数

 

可提供颗粒定性结果及颗粒定性统计列表

 

 

 

上一篇: 简化药物验证流程,Vaya 手持拉曼光谱仪穿透纸袋直接鉴定原辅料 下一篇: 探索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测试的新策略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