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200SM在多重纳米乳液制备中的应用实例
时间:2014-01-06 阅读:531
文献名:升温相转变组分法制备的纳米乳液
作者:于丽杰(山东大学, 胶体与界面化学, 2013, 博士)
导师:孙德军
摘要:纳米乳液是液滴直径为纳米级的乳液,当纳米乳液粒径小于100nm时,外观通常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能够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分层。正是由于这些性质,纳米乳液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并逐渐应用于药物、化妆品、食品等领域。纳米乳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不能自发形成,因此在纳米乳液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能量的输入。根据输入能量的强度,可以分为高能乳化法和低能乳化法两类。高能乳化法是指用高速搅拌、高压均质或超声等方法提供大量的能量,通过拉伸和碰撞使大液滴破裂成小液滴,从而形成纳米乳液。低能乳化法是利用体系组分释放的化学能制备纳米乳液的方法,包括在固定温度下改变组成的PIC法(phase inversion composition method)、在固定组成下改变温度的PIT法(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 method)、微乳液稀释法和自乳化法等。由于能量输入少,仪器装置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低能乳化法的研究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兴趣。目前,由各种乳化方法制备的纳米乳液都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得到了纳米乳液的液滴大小随体系组成和制备过程的变化规律,对纳米乳液粒径和稳定性的各种影响因素也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尽管如此,我们注意到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1)以往在低能乳化法中选用的油相都为黏度小的短链烷烃(碳原子数小于等于16),由于奥氏熟化速率较快,得到的纳米乳液稳定性也相对较低,通常在几周内粒径增大至微米级;高黏度的长链烷烃(碳原子数大于20)作为油相时制备的乳液稳定较好,室温下放置几个月后乳液仍可以保持稳定,但利用低能乳化法制备形成的纳米乳液尚少见有报道;(2)在低能乳化法的机理讨论中曾经有文献提出了W/O/W型纳米乳液的存在,但尚未发现直接的实验证据;(3)在高能乳化法中已经制备得到了液滴带正电的纳米乳液,并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研究。但低能乳化法形成的纳米乳液的液滴大多带负电,对纳米乳液带电性质的调控研究较少。基于纳米乳液研究领域的上述背景,本文选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pan80口Tween80作为乳化剂,以液体石蜡为油相,利用PIC法制备乳液。首先讨论了PIC法的乳化温度对纳米乳液性质的影响,发现70℃下可以形成液滴直径为51nm的单分散纳米乳液,且在室温下放置5个月后乳液粒径仍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通过光学显微镜、小角x射线散射(SAXS)、冷冻蚀刻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 spectrum)等实验手段证实PIC法制备的乳液和纳米乳液均为W/O/WV型结构;另外,通过加入少量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以在不改变纳米乳液粒径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调控纳米乳液的带电性质。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升温PIC法制备的稳定的纳米乳液PIC法是低能乳化法中一种重要的的方法,在制备O/W型纳米乳液时,首先将油相和表面活性剂混合,在低速搅拌下向表面活性剂的油溶液中缓慢滴加水相。随着水相含量的增加,体系发生相反转,形成O/W型纳米乳液。通常情况下,PIC法的乳化温度固定为25℃。但是,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时,由于液体石蜡含有的烷烃碳原子数分布为20-33,黏度较大,乳化温度在30℃以下时只能得到微米级的粗乳液。在相同的体系组成下,将乳化温度由20℃提高至70℃,乳液的粒径由10.3μm降低至51nm,充分说明升温PIC法是制备纳米乳液的重要途径。随后,我们利用升温PIC法制备了分散相体积分数(φ)不同的乳液。纳米乳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乳液粒径会不断增大,且分散相浓度越高,稳定性越低,因此对分散相浓度较大的纳米乳液报道很少。以液体石蜡为油相,利用升温PIC制备的纳米乳液(φ=0.1)在室温下放置5个月后粒径未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进一步制备了分散相浓度较大的纳米乳液,发现当0.1≤φ≤0.62时乳液的初始粒径均小于58nm。除了φ=0.62的纳米乳液在放置50天后发生分层外,φ≤0.6时的纳米乳液粒径在放置5个月内均未发生变化。这是关于低能乳化法制备的稳定纳米乳液的报道。2.升温PIC法制备的多重纳米乳液我们考察了升温PIC法制备的纳米乳液的液滴结构。由于常见的多重乳液的液滴大小均为微米级,纳米乳液的液滴粒径为纳米级,也就是说纳米乳液的液滴尺寸小于多重乳液分散相中含有的小液滴的尺寸,因此2008年之前几乎所有文献均认为纳米乳液分为O/W型和W/O型,没有关于多重纳米乳液的报道。随着实验手段的发展,2008年的Nature杂志报道了多重纳米乳液的存在,由此对纳米乳液液滴结构的研究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在我们的体系中,固定乳化温度为25℃,利用PIC法制备乳液,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乳液的形貌时证实得到的乳液为微米级的W/O/W型。将乳化温度提高至70℃,利用升温PIC法制备纳米乳液,通过cryo-TEM、SAXS和UV-vis spectrum三种表征方法,证实得到的纳米乳液为纳米级的W/O/W型。证明PIC法乳化温度的提高只降低了乳液粒径,对液滴的内部结构没有影响。这是利用低能乳化方法在常压下形成的多重纳米乳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3.升温PIC法制备的正电纳米乳液我们研究了升温PIC法制备的纳米乳液的带电性质。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液带负电,这是由于在油/水界面OH-发生选择性吸附和有机弱酸杂质的存在导致的。由于正电纳米乳液在石油、医药、化妆品和农业等领域中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研究,我们尝试向升温PIC法制备的负电纳米乳液中添加少量的阳离子表面活性齐(?) CTAB来调控乳液的带电性质。实验发现,CTAB的加入在基本不改变纳米乳液粒径和稳定性的同时,调控纳米乳液的zeta电位。随后我们考察了正电纳米乳液的几点特殊性质。(1)高温稳定性:将正电纳米乳液在70℃的恒温培养箱中放置,平衡10天后发现乳液的外观和液滴大小均未发生变化。这也是关于耐高温纳米乳液的*报道。(2)对固体表面的改性作用:将盖玻片分别浸泡在含有不同浓度CTAB的纳米乳液中静置24小时,取出擦干后测量盖玻片表面的接触角,发现正电纳米乳液改性后的盖玻片表面的接触角增大,而负电纳米乳液改性后的盖玻片表面的接触角未发生变化,由此说明正电纳米乳液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对盖玻片表面进行了疏水改性,在造纸、金属加工、纺织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3)带相反电荷的纳米乳液混合后的稳定性。分别取相同体积的正电纳米乳液和负电纳米乳液混合并在室温下放置,20天后发现混合后的纳米乳液的外观和粒径均未发生变化,没有发生聚结。这种现象说明静电斥力可能并不是使乳液滴保持稳定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相转变; 低能乳化法; 分散相体积分数; 高温; 多重纳米乳液; 正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