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距离现在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在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是按照唐代的时候有人编写的黄帝明堂金进行的人体穴位进行针灸用来治病,但是黄帝明堂经因为在唐朝末年的战乱中而失传了,所以就导致了后来的针灸取穴也失去了标准。
针灸在2010年申遗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中国申报的项目是中医,包括中医理论、技能、各种药物、用药原则等,打了很大一个“包”,并不顺利——当然,这也与西医话语体系下中药本身存在的争议有关。后来,中方进行了调整,把中医针灸作为申遗的优先项目提出。记得当时专家解释这种调整时是这样说的:除了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外,特别考虑到它的实践性和技艺性,考虑到它是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被医学界了解得较多,便于外国人理解。
河南中医学院许敬生教授指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当代学者对宋铜人进行大量的考察研究,试图重新找到这一珍贵的针灸铜人。初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一具针灸铜人,在人们的印象中这具铜人是中国传去的,但铸造年代不详。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中日学者认为这具针灸铜人就是中国历史shang早的宋代铜人。于是这具铜人的地位被抬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是“中国传来的重大至宝”、“经穴研究者*wu二的参考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对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铜人考察的不断深入和越来越多的可靠史料发现,史学界终于查明了这具针灸铜人的真正身份,它是1810年由日本针灸官铸造,其腧穴定位的依据是中国宋代针灸经穴国家标准文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通过外交途径向俄罗斯方面索要“明正统铜人”,但遭到了俄方的拒绝。为此,专家们决定重新仿制一具“明正统铜人”。仿制工作成功进行,复制后的“仿明正统铜人”,被誉为“失而复得的铜神”。它不仅使人们知道了一千多年前中国宋代医学家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本的理解,也使现代的针灸学者了解宋代在腧穴定位方面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