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空间站采用Sabatier技术(CO2+4H2→CH4+2H2O)从CO2中回收O2,然而CH4的生成会造成H元素的净损失,使得该技术的理论氧回收率仅为50%,难以达到载人火星任务>75%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难题,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李朝升\闫世成\冯建勇团队提出了一种光化学Bosch策略,在光照条件下将CO2/H2混合气转化为碳纳米管(CNTs)和H2O,并结合电解水工艺,使其理论氧回收率达100%。相关成果以“Photochemical CO2 hydrogenation to carbon nanotubes and H2O for oxygen recovery in space exploration”为题发表在Joule期刊上。
本文使用了美国easyXAFS公司研发的台式X射线吸收谱仪系统easyXAFS300+(如图1所示)对样品的局域配位环境和化学态信息进行了表征,获取了催化活性组分的关键信息。该设备无需同步辐射光源,可在常规实验室环境中实现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和X射线发射谱XES的双通道测试,获得媲美同步辐射光源的高质量谱图,用于分析材料的元素价态、化学键和配位结构等信息。现已广泛应用于电池、催化、地质、环境、陶瓷、电磁波材料和核化学等研究领域。该设备已帮助国内外用户在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Angew.,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 Mater.,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大量优秀科研成果。
台式X射线吸收谱仪系统easyXAFS300+
作者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以及环形明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BF-STEM)等表征手段,探明催化CNTs生长的活性相是Co3O4前驱体原位衍生的CoO和金属Co。作者进一步使用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研究了样品的局域配位环境和化学态信息。Co-K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和对比样(CoO、金属Co)活性测试证实催化活性组分是金属Co和CoO的混合相,其主要成份是金属Co(图2)。
图2. Co基催化剂的XAFS分析。
通过不同原料气(CH4+H2、CH4+CO2、CO+H2)对比实验,推测CO及其相关物种是促进CNT生成的关键中间物种。与热催化过程相比,作者发现光能促进CNTs的生长。这一推断在原位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图3A)和在线质谱测试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最后,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作者揭示了CO2转变成C的过程,并提出了相关的可能反应路径(图3B和3C)。
图3. 光化学Bosch过程机理研究。
该光化学Bosch策略的理论氧回收率可达100%,概念验证实验获得了68%的实验值,显示出该策略潜在的应用价值。相关反应参数和反应装置的进一步优化有望使其打破当前Sabatier技术主导的格局,在未来助力载人深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