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ELISPOT与ELISA法的对比

上海伊丽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3/4/26 13:41:46

ELISPOT法源自ELISA,又突破传统ELISA法,是定量ELISA技术的延伸和新的发展。由于游离的循环抗体或CK的半哀期不同,使之在体液中不断的被代谢或与靶器官结合,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不能确切的反映体内的抗体及CK的水平。80年代,国外的科研工作者根据ELISA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体外检测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和CK分泌细胞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
       
ELISPO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3Jerne等人创立的溶血空斑技术(hemo-lytic plaque forming cell assay HPF),这项技术可用于检测并计数单个抗体形成细胞。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成熟,1983年,Czerkinsky等采用此法检测脾细胞中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数,发现该方法敏感性高简便易行。后来,他们又用这种方法定量分析受到有丝分裂原刺激的外周血中分泌IFN2γ的细胞数。随后,用ELISPOT法在单细胞水平检测分泌其他细胞因子IL-2 IL-4 IL-5 IL-10 TNFαIL-6) 数量的手段也被建立起来。Nordstrom 等用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生物放大法来提高这种方法的敏感性,Herr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computer-assisted video image analysis CVIA) 自动分析TNF2α酶联免疫斑点的大小和数量,计算与负载抗原肽的靶细胞接触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中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数量,不但提高了对背景染色的分辨力也使大规模研究成为可能。Vaquerano等将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结合起来,开发出类似的斑点计数系统,认为当每孔斑点数大于100时,这种方法更客观、可重复性高且节省时间。

随着ELISPOT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优势也渐渐显示出来,下面将ELISPOTELISA法对比区分。

ELISA 通过显色反应,在酶标仪上测定吸光度,与标准曲线比较得出可溶性蛋白总量。
        ELISPOT
也是通过显色反应,在细胞分泌这种可溶性蛋白的相应位置上显现清晰可辨的斑点,可直接在显微镜下人工计数斑点或通过计算机辅助的分析系统对斑点进行计数, 1个斑点代表1个细胞,从而计算出分泌该蛋白的细胞的频率。某些研究不仅要测细胞因子生成量,还需检测分泌此细胞因子的细胞频率
        
由于是单细胞水平检测,ELISPOTELISA更灵敏,能从20-30万细胞中检出1个分泌该蛋白的细胞。
        
捕获抗体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低内毒素的单抗,在研究者以刺激剂激活细胞时,不会影响活化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相关产品

猜你喜欢

当前客户在线交流已关闭
请电话联系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