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品牌 品牌
经销商厂商性质
上海市所在地
备品备件RUBBER DESIGN 减震器
面议备品备件0155026/00 集电器电缆
面议备品备件0,03X12,7X5000MM H+S
面议备品备件GEMU 600 25M17 88301392
面议备品备件WENGLOR 放大器301251104
面议备品备件GEMU 554 50D 1 9 51 1
面议备品备件BERNSTEIN SRF-2/1/1-E-H
面议备品备件N813.4ANE KNF
面议QY-1044.0013 泵 SPECK备品备件
面议NT 63-K-MS-M3/1120 备品备件
面议VECTOR 备品备件CANAPE
面议VECTOR VN1670 备品备件
面议BLACKBOX EFNT010-002M-LCLC光纤
BLACKBOX EFNT010-002M-LCLC光纤
原装BLACKBOX数字量开关转换开关Black box 转换开关 SM912
Black box SW056A
Black box 交换机 SW540A-R3 110V
Black box 交换机 SW540A-R3 220V
Black box 转换器 SW590AE-R2
Black box 分配器 SW630A-BNC
Black box 分配器 SW633A-BNC
Hydac (贺德克) 【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滤芯 】
Turck(图尔克) 【接近开关,总线模块,压力变送器等】
Balluff(巴鲁夫)【接近开关,位移传感器,光电传感器】
Heidenhain(海德汉)【编码器,光栅尺及其配件】
Burster(布瑞斯特) 【传感器,欧姆表,工件夹具】
Mahle(玛勒)【滤芯,过滤器,密封套件】
Suco(苏克)【压力开关,变送器】 Lenord+Bauer(兰宝)【编码器】
Fibro【工件夹具,旋转装置】 Bucher(布赫)【阀门,齿轮泵】
Brinkmann(布曼)【泵,电机】 KRAL(克拉)【流量计,螺杆泵】
Beckhoff(倍福)【总线模块】 Knoll(科诺)【泵、滚筒】
Siemens6DD(西门子6DD)【模块】 Moog(穆格)【伺服阀,泵】
Bender(本德尔)【绝缘检测仪】 Kuebler(库伯勒)【编码器】
JAHNS(雅恩斯)【分流马达】 Sommer(索玛) 【平行抓手,气缸】
Woerner 【油流分配器,流量计】 Hawe 【单向阀,泵】
VEM 【电机】 EA 【阀门】 PMA【温控器】
DOPAG 计量泵】 Murr 【模块,接头】 DOLD【继电器】
KSB 【泵,电机】 B&R 【控制模块,绝缘测试仪】
Parker(派克)阀门,【柱塞泵,放大器,油缸】
??
品牌 型号 描述
Beck GmbH 930.83.222511 压力测试装置
Beck GmbH 930.80.222511 压力测试装置
IPF LS030102 传感器
FEMA Regelgeraete DWR1 压力开关
NORD 132MH/4 TF 电机
Knick A26000F1 隔离放大器
Stauff PPC-04-SET-2-T-601/601/000 压力传感器
PMA KS40-102-1009E-000 温控器
PMA Prozess- und Maschinen-Automation GmbH CI45-113-00000-000 温度变送器
BALLUFF BES M18EG1-PSC10Z-S04G-S11 接近开关
SCHMERSAL SRB 301LC-B 24V 安全开关
SCHMERSAL BNS 33-12Z-2187+BPS 33 安全开关
TRsystems GmbH 790-00780-02 工控机
STM GLS120R-BP 音叉开关
Honsberg FLEX(I+K)+HD2KZ-025GM060 流量计
Phoenix Nr.2859712 模块
Honsberg FLEX-(I+K) HD2KO1-020GM040 (220cst oil) 流量计
Ac-motoren FCA 90S-4/HE 电机
Knick L100A2-007.010 隔离器
Honsberg FLEX-(I+K) HD2KO1-015GM015 (220cst oil) 流量计
Rexroth 4WRZE16W6-150-70/6EG24K31/A1M 阀
ATB A 132S/2A-11 电机
DAHMS Diris A40. 数显表
DAHMS M1 模块
DAHMS M4 模块
NEUHAUSER GEI-4/10 整流器
Mahle PI 9208 DRG VST 25 滤芯
MP Filtri MF-100-3-P10-N-B-P01 滤芯
KROMA PSS 7.022-15K 液位开关
L+B GEL2443 KN1R3K600-E 编码器
AirCom F400 过滤器
NORTRONIK NV-23 传感器
NORTRONIK SC-1N 传感器
SOFIMA LS 254-1-T-M12 液位开关
SIEMENS 1LA7096-4AA16 电机
GEA WP757M-40-G2G2 热交换器
Hoeft & Wessel AG HW 8612/F2 无线接收器
Vahle KDS 2/40- 6-14,68084 集电器
SCHISCHEK ExMax-15-SF / 090.1036 驱动器
Elko GP-DZ-050x030-M10x28-NR57 吸盘
Sommer-automatic GmbH & Co. KG MFS103KHC 接近开关
hydac EDS346-3-400-000 压力开关
heidenhain EXE101 Id:536397-01 编码器
Turck BIM-M12E-AP4X-H1141 Nr.1579913 接近开关
AirCom 10262HB 减压阀
AirCom F465-06EL 过滤器
AirCom AIC-FM-03_02 过滤器
NETTER GMBH Bausatz EE f??r PKL 740 气动振荡器附件
NETTER GMBH Adapterplatte VAC-12 f??r PKL 740 气动振荡器附件
NETTER GMBH VAC 12 气动振荡器附件
NETTER GMBH NBS-G 740 气动振荡器附件
NETTER GMBH HG 10 N + DRV 气动振荡器附件
NETTER GMBH Bausatz ST f??r PKL 740 气动振荡器附件
NETTER GMBH PKL 740/4 气动振荡器
KTR ROTEX GS 48P 98SHA 6.0-42/6.0-42 联轴器
schmalenberger SM50-20/2-5.5 泵
leine&linde RSI 595 PN:896537-01 编码器
MW Hydraulik GmbH Typ HMS 2,6 Nach SK 251.1.1 液压马达
FKB 599-001-003 灯盖
FKB 591-055-002 灯
FSG PW620-23d ID: 1585Z01-000.001 电位计
Hengstler GEBER RI32-O/ 1024ER.14KB ID:0527113 编码器
Knick P27000H1 隔离放大器
Klaschka AIN1/410ca-1.60 -115/230VAC 模块
Filter- und Trocknertechnik GmbH 6.3671.0 滤芯
Filter- und Trocknertechnik GmbH 6.2003.0 滤芯
Knick P41100D1-0010 隔离器
Euchner STA3A-4141A024SEM4AS1 安全开关
HAINBUCH SK65BZIG clamping diameter=D29.60 depth=L13 Through Hole=D18 夹具
Datalogic CBL-1480-05CW 连接线
Datalogic C0405-USB-01 调试器
hydac EDS348-5-016-000+ZBE08-02 压力开关
hydac EDS348-5-250-000+ZBE08-02 压力开关
hydac EDS344-3-016-000+ZBE02+ZBM14 压力开关
Honsberg OMNI-F-008HK028S 流量计
AVS-Romer EGV-111-B96-3/4BP-00 电磁阀
Crane AMGD2E100F 阀
SCHUNK 0301430 MMSW 22-S-M8-PNP 磁性开关
Cryotherm 79403186 电磁阀
SCHISCHEK ExBox-Y/S / 090.5010 接线盒
JANITZA UMG96L, art no:52.14.001 数显表
JANITZA Type: UMG 96, Art.-Nr. 52.09.001 通用测量仪
ekd gelenkrohr GmbH PLP 220 /150 /250 x 1575 / 100 - K/K - "w+k" 4 Pz/2.te Tlg.; 柔性电缆槽
Mahle PI 71004 DN PS VST 3 滤芯
Phoenix Nr.2902856 模块
schmalz SBP-C 07 G1 NC AI VS-T 喷嘴
Micro Innovation XV-440-10TVB-1-10 触摸屏
heidenhain ROQ 425 ID: 586634-03 编码器
Metro M804A 探头
Honsberg MR-020GM010 流量开关
Honsberg RW-015HKS 液位开关
FSG AN-60-P/MH-3L/F/o/02 风速仪
Weinreich NPY-2051-0105 art 0401SP002 泵
HAUBER 640.16.000.0
HASKEL AAD-5
Hasco Z1227/1/16/24
Hasco Z98/19.3/2.4 71790
Hasco Z1227/16/24 296430
Hasco Z1229/1/16/24
Hasco Z1227/16/24 296430
Hasco Z807/13/18X1,5/S
Hasco Z1229/1/16/24
Hasco Z98/17.5/3
Hasco Z81/13/R1/4
Hasco Z98/19.3/2.4
Hasco Z1227/1/16/24
Hasco Z98/19.3/2.4
Hasco Z98/12/2
微细的光纤封装在塑料护套中,使得它能够弯曲而不至于断裂。通常,光纤的一端的发射装置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激光将光脉冲传送至光纤,光纤的另一端的接收装置使用光敏元件检测脉冲。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光在光导纤维的传导损耗比电在电线传导的损耗低得多,光纤被用作长距离的信息传递。
通常光纤与光缆两个名词会被混淆。多数光纤在使用前必须由几层保护结构包覆,包覆后的缆线即被称为光缆。光纤外层的保护层和绝缘层可防止周围环境对光纤的伤害,如水、火、电击等。光缆分为:光纤,缓冲层及披覆。光纤和同轴电缆相似,只是没有网状屏蔽层。中心是光传播的玻璃芯。
在多模光纤中,芯的直径是50μm和62.5μm两种, 大致与人的头发的粗细相当。而单模光纤芯的直径为8μm~10μm。芯外面包围着一层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线保持在芯内。再外面的是一层薄的塑料外套,用来保护封套。光纤通常被扎成束,外面有外壳保护。 纤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制成的横截面积很小的双层同心圆柱体,它质地脆,易断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护层。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史
发明
1870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到学会的演讲厅讲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装满水的木桶上钻个孔,然后用灯从桶上边把水照亮。结果使观众们大吃一惊。人们看到,放光的水从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来,水流弯曲,光线也跟着弯曲,光居然被弯弯曲曲的水俘获了。
人们曾经发现,光能沿着从酒桶中喷出的细酒流传输;人们还发现,光能顺着弯曲的玻璃棒光纤前进。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光线不再直进了吗?这些现象引起了丁达尔的注意,经过他的研究,发现这是全反射的作用,即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当入射角大于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全部光线都反射回水中。表面上看,光好像在水流中弯曲前进。
后来人们造出一种透明度很高、粗细像蜘蛛丝一样的玻璃丝──玻璃纤维,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射入玻璃纤维时,光就沿着弯弯曲曲的玻璃纤维前进。由于这种纤维能够用来传输光线,所以称它为光导纤维。
折叠编辑本段事件
1880-AlexandraGrahamBell发明光束通话传输光纤光纤
光纤1960-电射及光纤之发明
1960-玻璃纤维的传输损耗大于1000dB/km,其他材料包括光圈波导、气体透镜波导、空心金属波导管等
1966-七月,英藉、华裔学者高锟博士(K.C.Kao)在PIEE 杂志上发表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从理论上分析证明了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以实现光通信的可能性,并预言了制造通信用的超低耗光纤的可能性
1970-美国康宁公司三名科研人员马瑞尔、卡普隆、凯克用改进型化学相沉积法(MCVD 法)成功研制成传输损耗只有20dB/km的低损耗石英光纤。
1970-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只在室温下连续波工作的砷化镓铝半导体激光器
1972-传输损耗降低至4dB/km
1973-我国邮电部武汉邮电学院开始研究光纤通信
1974-美国贝尔研究所发明了低损耗光纤制作法――CVD法(汽相沉积法),使光纤传输损耗降低到1.1dB/km。
1976-美国在亚特兰大的贝尔实验室地下管道开通了世界上*条光纤通信系统的试验线路。采用一条拥有144个光纤的光缆以44.736Mbps的速率传输信号,中继距离为10 km。采用的是多模光纤,光源用的是发光管LED,波长是0.85微米的红外光。
1976-传输损耗降低至0.5dB/km
1977-贝尔研究所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几乎同时研制成功寿命达100万小时(实用中10年左右)的半导体激光器
1977-世界上*条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芝加哥市投入商用,速率为45Mb/s
1977-*实际安装电话光纤网路
1978-FORT在法国*安装其生产之光纤电
1979-赵梓森拉制出我国自主研发的*根实用光纤,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1979-传输损耗降低至0.2dB/km
1980-多模光纤通信系统商用化(140Mb/s),并着手单模光纤通信系统的现场试验工作
1982-我国邮电部重点科研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汉开通
1990-单模光纤通信系统进入商用化阶段(565Mb/s),并着手进行零色散移位光纤和波分复用及相干通信的现场试验,而且陆续制定数字同步体系(SDH)的技术标准
1990-传输损耗降低至0.14dB/km,已经接近石英光纤的理论衰耗极限值0.1dB/km
1990-区域网络及其他短距离传输应用之光纤
1992-贝尔实验室与日本合作伙伴成功地试验了可以无错误传输9000公里的光放大器,其初速率为5Gbps,随后增加到10Gbps
1993-SDH产品开始商用化(622Mb/s 以下)
1995-2.5Gb/s 的SDH产品进入商用化阶段
1996-10Gb/s 的SDH产品进入商用化阶段
1997-采用波分复用技术(WDM)的20Gb/s 和40Gb/s 的SDH产品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1999-中国生产的8×2.5Gb/sWDM系统*在青岛至大连开通,沈阳至大连的32×2.5Gb/sWDM光纤通信系统开通
2000-到屋边光纤=>到桌边光纤
2005-3.2Tbps超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在上海至杭州开通
2005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直接到家庭
2012年,中国的光纤产能已达到1亿2千万芯公里,预计到2013年将达到1亿8千万芯公里
微细的光纤封装在塑料护套中,使得它能够弯曲而不至于断裂。通常,光纤的一端的发射装置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激光将光脉冲传送至光纤,光纤的另一端的接收装置使用光敏元件检测脉冲。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光在光导纤维的传导损耗比电在电线传导的损耗低得多,光纤被用作长距离的信息传递。
通常光纤与光缆两个名词会被混淆。多数光纤在使用前必须由几层保护结构包覆,包覆后的缆线即被称为光缆。光纤外层的保护层和绝缘层可防止周围环境对光纤的伤害,如水、火、电击等。光缆分为:光纤,缓冲层及披覆。光纤和同轴电缆相似,只是没有网状屏蔽层。中心是光传播的玻璃芯。
在多模光纤中,芯的直径是50μm和62.5μm两种, 大致与人的头发的粗细相当。而单模光纤芯的直径为8μm~10μm。芯外面包围着一层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线保持在芯内。再外面的是一层薄的塑料外套,用来保护封套。光纤通常被扎成束,外面有外壳保护。 纤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制成的横截面积很小的双层同心圆柱体,它质地脆,易断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护层。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史
发明
1870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到学会的演讲厅讲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装满水的木桶上钻个孔,然后用灯从桶上边把水照亮。结果使观众们大吃一惊。人们看到,放光的水从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来,水流弯曲,光线也跟着弯曲,光居然被弯弯曲曲的水俘获了。
人们曾经发现,光能沿着从酒桶中喷出的细酒流传输;人们还发现,光能顺着弯曲的玻璃棒光纤前进。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光线不再直进了吗?这些现象引起了丁达尔的注意,经过他的研究,发现这是全反射的作用,即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当入射角大于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全部光线都反射回水中。表面上看,光好像在水流中弯曲前进。
后来人们造出一种透明度很高、粗细像蜘蛛丝一样的玻璃丝──玻璃纤维,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射入玻璃纤维时,光就沿着弯弯曲曲的玻璃纤维前进。由于这种纤维能够用来传输光线,所以称它为光导纤维。
折叠编辑本段事件
1880-AlexandraGrahamBell发明光束通话传输光纤光纤
光纤1960-电射及光纤之发明
1960-玻璃纤维的传输损耗大于1000dB/km,其他材料包括光圈波导、气体透镜波导、空心金属波导管等
1966-七月,英藉、华裔学者高锟博士(K.C.Kao)在PIEE 杂志上发表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从理论上分析证明了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以实现光通信的可能性,并预言了制造通信用的超低耗光纤的可能性
1970-美国康宁公司三名科研人员马瑞尔、卡普隆、凯克用改进型化学相沉积法(MCVD 法)成功研制成传输损耗只有20dB/km的低损耗石英光纤。
1970-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只在室温下连续波工作的砷化镓铝半导体激光器
1972-传输损耗降低至4dB/km
1973-我国邮电部武汉邮电学院开始研究光纤通信
1974-美国贝尔研究所发明了低损耗光纤制作法――CVD法(汽相沉积法),使光纤传输损耗降低到1.1dB/km。
1976-美国在亚特兰大的贝尔实验室地下管道开通了世界上*条光纤通信系统的试验线路。采用一条拥有144个光纤的光缆以44.736Mbps的速率传输信号,中继距离为10 km。采用的是多模光纤,光源用的是发光管LED,波长是0.85微米的红外光。
1976-传输损耗降低至0.5dB/km
1977-贝尔研究所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几乎同时研制成功寿命达100万小时(实用中10年左右)的半导体激光器
1977-世界上*条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芝加哥市投入商用,速率为45Mb/s
1977-*实际安装电话光纤网路
1978-FORT在法国*安装其生产之光纤电
1979-赵梓森拉制出我国自主研发的*根实用光纤,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1979-传输损耗降低至0.2dB/km
1980-多模光纤通信系统商用化(140Mb/s),并着手单模光纤通信系统的现场试验工作
1982-我国邮电部重点科研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汉开通
1990-单模光纤通信系统进入商用化阶段(565Mb/s),并着手进行零色散移位光纤和波分复用及相干通信的现场试验,而且陆续制定数字同步体系(SDH)的技术标准
1990-传输损耗降低至0.14dB/km,已经接近石英光纤的理论衰耗极限值0.1dB/km
1990-区域网络及其他短距离传输应用之光纤
1992-贝尔实验室与日本合作伙伴成功地试验了可以无错误传输9000公里的光放大器,其初速率为5Gbps,随后增加到10Gbps
1993-SDH产品开始商用化(622Mb/s 以下)
1995-2.5Gb/s 的SDH产品进入商用化阶段
1996-10Gb/s 的SDH产品进入商用化阶段
1997-采用波分复用技术(WDM)的20Gb/s 和40Gb/s 的SDH产品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1999-中国生产的8×2.5Gb/sWDM系统*在青岛至大连开通,沈阳至大连的32×2.5Gb/sWDM光纤通信系统开通
2000-到屋边光纤=>到桌边光纤
2005-3.2Tbps超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在上海至杭州开通
2005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直接到家庭
2012年,中国的光纤产能已达到1亿2千万芯公里,预计到2013年将达到1亿8千万芯公里
微细的光纤封装在塑料护套中,使得它能够弯曲而不至于断裂。通常,光纤的一端的发射装置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激光将光脉冲传送至光纤,光纤的另一端的接收装置使用光敏元件检测脉冲。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光在光导纤维的传导损耗比电在电线传导的损耗低得多,光纤被用作长距离的信息传递。
通常光纤与光缆两个名词会被混淆。多数光纤在使用前必须由几层保护结构包覆,包覆后的缆线即被称为光缆。光纤外层的保护层和绝缘层可防止周围环境对光纤的伤害,如水、火、电击等。光缆分为:光纤,缓冲层及披覆。光纤和同轴电缆相似,只是没有网状屏蔽层。中心是光传播的玻璃芯。
在多模光纤中,芯的直径是50μm和62.5μm两种, 大致与人的头发的粗细相当。而单模光纤芯的直径为8μm~10μm。芯外面包围着一层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线保持在芯内。再外面的是一层薄的塑料外套,用来保护封套。光纤通常被扎成束,外面有外壳保护。 纤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制成的横截面积很小的双层同心圆柱体,它质地脆,易断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护层。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史
发明
1870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到学会的演讲厅讲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装满水的木桶上钻个孔,然后用灯从桶上边把水照亮。结果使观众们大吃一惊。人们看到,放光的水从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来,水流弯曲,光线也跟着弯曲,光居然被弯弯曲曲的水俘获了。
人们曾经发现,光能沿着从酒桶中喷出的细酒流传输;人们还发现,光能顺着弯曲的玻璃棒光纤前进。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光线不再直进了吗?这些现象引起了丁达尔的注意,经过他的研究,发现这是全反射的作用,即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当入射角大于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全部光线都反射回水中。表面上看,光好像在水流中弯曲前进。
后来人们造出一种透明度很高、粗细像蜘蛛丝一样的玻璃丝──玻璃纤维,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射入玻璃纤维时,光就沿着弯弯曲曲的玻璃纤维前进。由于这种纤维能够用来传输光线,所以称它为光导纤维。
折叠编辑本段事件
1880-AlexandraGrahamBell发明光束通话传输光纤光纤
光纤1960-电射及光纤之发明
1960-玻璃纤维的传输损耗大于1000dB/km,其他材料包括光圈波导、气体透镜波导、空心金属波导管等
1966-七月,英藉、华裔学者高锟博士(K.C.Kao)在PIEE 杂志上发表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从理论上分析证明了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以实现光通信的可能性,并预言了制造通信用的超低耗光纤的可能性
1970-美国康宁公司三名科研人员马瑞尔、卡普隆、凯克用改进型化学相沉积法(MCVD 法)成功研制成传输损耗只有20dB/km的低损耗石英光纤。
1970-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只在室温下连续波工作的砷化镓铝半导体激光器
1972-传输损耗降低至4dB/km
1973-我国邮电部武汉邮电学院开始研究光纤通信
1974-美国贝尔研究所发明了低损耗光纤制作法――CVD法(汽相沉积法),使光纤传输损耗降低到1.1dB/km。
1976-美国在亚特兰大的贝尔实验室地下管道开通了世界上*条光纤通信系统的试验线路。采用一条拥有144个光纤的光缆以44.736Mbps的速率传输信号,中继距离为10 km。采用的是多模光纤,光源用的是发光管LED,波长是0.85微米的红外光。
1976-传输损耗降低至0.5dB/km
1977-贝尔研究所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几乎同时研制成功寿命达100万小时(实用中10年左右)的半导体激光器
1977-世界上*条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芝加哥市投入商用,速率为45Mb/s
1977-*实际安装电话光纤网路
1978-FORT在法国*安装其生产之光纤电
1979-赵梓森拉制出我国自主研发的*根实用光纤,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1979-传输损耗降低至0.2dB/km
1980-多模光纤通信系统商用化(140Mb/s),并着手单模光纤通信系统的现场试验工作
1982-我国邮电部重点科研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汉开通
1990-单模光纤通信系统进入商用化阶段(565Mb/s),并着手进行零色散移位光纤和波分复用及相干通信的现场试验,而且陆续制定数字同步体系(SDH)的技术标准
1990-传输损耗降低至0.14dB/km,已经接近石英光纤的理论衰耗极限值0.1dB/km
1990-区域网络及其他短距离传输应用之光纤
1992-贝尔实验室与日本合作伙伴成功地试验了可以无错误传输9000公里的光放大器,其初速率为5Gbps,随后增加到10Gbps
1993-SDH产品开始商用化(622Mb/s 以下)
1995-2.5Gb/s 的SDH产品进入商用化阶段
1996-10Gb/s 的SDH产品进入商用化阶段
1997-采用波分复用技术(WDM)的20Gb/s 和40Gb/s 的SDH产品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1999-中国生产的8×2.5Gb/sWDM系统*在青岛至大连开通,沈阳至大连的32×2.5Gb/sWDM光纤通信系统开通
2000-到屋边光纤=>到桌边光纤
2005-3.2Tbps超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在上海至杭州开通
2005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直接到家庭
2012年,中国的光纤产能已达到1亿2千万芯公里,预计到2013年将达到1亿8千万芯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