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骨转换标志物提升骨质疏松患者治疗管理

北京盛基瀚森科技有限公司

2013/7/12 16:57:35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发展,骨质疏松已跃居中国zui常见慢性疾病的第四位。据估计,中国骨质疏松患者人数超8,800万,每两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1]。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由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效果受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较大。然而一直以来,治疗依从性不佳都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重要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质疏松防治研究中心朱汉民教授指出:“确切可见的疗效是骨质疏松患者坚持治疗的动力。骨转换标志物检测能监测疗效,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早评估骨松治疗效果。通过鉴别服药的依从性,评估病情进展,优化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预测骨折风险,降低致死致残率,帮助提升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管理。”

 

骨质疏松患者依从性不佳成为治疗难点

骨组织的代谢是一个旧骨不断被吸收、新骨不断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动态平衡被破坏,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骨强度下降,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增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患者为40岁以上逐渐进入绝经期的妇女以及50岁以上包括男性的中老年人,且近年来,患者人群更呈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50岁以上女性的骨质疏松率已高达30%[2]以上。

骨质疏松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带来髋骨骨折、脊椎骨折等情况,其中尤以髋部骨折zui为严重。据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显示,有20-24%的患者在发生髋部骨折一年内死亡,一半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由于用药复杂、次数频繁、担心肠胃道副作用、缺乏快速疗效等原因,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差成为一个普遍问题。据调查,每周一次服用双膦酸盐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60%以上在一年内停止治疗;每日一次服用双膦酸盐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近80%在一年内停止治疗。”美国新墨西哥州临床研究与骨质疏松症中心主任E. Michael Lewiecki博士表示,“根据美国外科医生总会报告显示:美国骨质疏松患者的长期治疗依从性仅为50%。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将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抑制骨转换,骨密度大幅降低,增加骨折风险,并由此为美国带来每年一千亿美元的高额治疗费用。”国内调查表明,约87%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服药时间不足3个月。[3]朱汉民教授表示:“骨质疏松症治疗需要长期至少1年以上才能降低骨折风险,然而我们在临床随访时发现,很多确诊患者不能遵医嘱按时口服治疗药物,致使骨折风险增加。因此,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骨折风险。”

 

骨转换标志物迅速反映治疗效果,增加患者依从性

在使用双膦酸盐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女性患者进行的调研数据显示,27%的患者是因为知道目前的治疗对自己有帮助是促使女性坚持骨质疏松治疗的首要因素。

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骨转换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骨形成标志物)具有快速、灵敏及在短期内观察骨代谢动态变化的特点,且能预测将来骨密度和骨折风险,而骨密度(BMD)测定检查一般需要半年以上才能有动态变化,且没有相关预测性。《2011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指出:骨转换标志物可以在药物治疗后1-6个月发生明显变化,通过测量其变化情况有利于预测疗效,增加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朱汉民教授补充道:“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可以更早评估骨质疏松治疗效果。临床上一般在治疗前检测基础值,治疗开始后3个月再次检测判断治疗效果并调整方案,以后每6-12个月监测一次。骨转换标志物检测能够快速反映治疗疗效,确认患者是否对治疗产生应答,通过正反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鉴别非连续服药或疗效差的患者,改变或优化治疗方案,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骨折。另外,还可以对骨折风险和骨质流失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刘建民教授指出:“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体现。同时,我科代谢性骨病课题组的临床研究还发现,骨生化指标与全身多个脏器/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改变皆有关。因此,骨生化指标的研究对医学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在众多骨转换标志物中,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推荐P1NP(骨形成标志物)和ß-CrossLaps (β-CTX骨吸收标志物)是敏感性相对较好的二个指标。中国和指南同时推荐将P1NP和ß-CrossLaps (β-CTX)用于骨质疏松的疗效监测。

www.chem17.com/st255241

相关产品

猜你喜欢

当前客户在线交流已关闭
请电话联系他 :